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应如此

深化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我们要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必须切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从而更好汇聚民族发展合力、促进社会进步、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引领力建设,始终坚持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全面深入具体地贯彻到高校各项工作中,能够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是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所,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有效消除各民族师生之间的隔膜,促进各民族师生在日常交流中增进了解、深化信任。

  当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信息传播进入“加速度”时代,海量多元的信息正以极快速度在网络空间流动。在此背景下,一些错误思潮借助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平台,悄然向高校蔓延。青年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尚浅、思想鉴别力不足,面对网上的不实信息和错误言论时容易受到误导,可能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产生认知偏差,甚至滋生错误认知。

  在教育教学实践层面,部分高校尚未充分认识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一方面,一些高校的课程体系还有待完善,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理论宣讲,教学方法多以传统讲授为主,缺乏创新性与吸引力;另一方面,一些高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未能与学科教学体系有机融合,致使教育内容零散割裂,难以形成系统连贯的知识架构,不能精准契合学生的认知需求与成长特点。

  在校园文化建设层面,部分高校未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充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校园文化元素,导致文化育人的隐性功能不能充分释放,难以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难以通过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增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不利于从文化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此,高校要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起覆盖全面、层次分明的课程教育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方位融入思政理论课、专业课程与通识教育。在思政理论课程建设方面,要加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教学内容的比重,以中华民族历史演进为主线,系统梳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在专业课教学环节,要结合学科特性,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在通识教育课程中,要设置多样化专题,通过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全面认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同时,要开发民族文化传承、跨民族交流案例分析等特色选修课程,结合地域文化特色与前沿研究成果,以专题研讨、实践调研等多元形式,拓宽学生的认知边界,以此引导学生从历史逻辑、现实需求与未来发展等多重维度,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与重大现实意义。

  针对青年学生思想活跃的特点创新教育方式。要优化整合实践资源,创新多元化教学模式,以此有效提升相关教育工作的育人效能。充分利用地方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典型的文化传承案例以及突出的民族团结先进事迹,作为生动鲜活的教学素材;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等文化资源,开展实地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与现实案例的沉浸式体验中,深刻感悟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创新,打造虚拟文化体验场景,助力学生突破时空限制,感受各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风情与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搭建数字化文化传播平台,通过线上博物馆、云展览等形式,拓宽学生接触多元文化的渠道,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教师队伍作为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对教学成效起着决定性作用。高校要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全力培育一支政治立场鲜明坚定、专业能力扎实精湛的教师团队。一方面,通过定期开展系统化的专题培训,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相关政策法规等核心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另一方面,组织高水平学术研讨活动,搭建教师交流互鉴平台,推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助力教师精准把握教育的核心要义,持续提升教学创新能力与育人水平。要鼓励教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融合,为教育教学提供坚实支撑。要构建科学完备的激励体系,设立专项奖励制度,对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果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通过颁发荣誉证书、设置教学成果专项奖励基金、纳入职称评聘加分项等方式,充分肯定教师的工作价值,激发其投身教育工作的内生动力,进一步调动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创新的积极性,形成良性竞争与协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演,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演讲与征文竞赛活动,鼓励学生从多维度分析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内涵与现实价值;要优化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打造中华民族文化长廊、民族团结主题雕塑等文化地标,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者:于利华,单位: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