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地评线

文旅搭档历史,让旅游更有说头、看头、玩头!

  越来越多的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体验民俗风情的同时,发现那些藏在古街老巷里的历史文化,才是让一趟旅程“值回票价”的关键。历史文化与旅游这对“黄金搭档”,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悄悄改变着人们的出行体验。

  火出圈的淄博,除了烧烤的烟火气,更有齐国故都的历史底蕴在撑腰。游客啃着烧烤逛周村古商城,看明清建筑里的老字号,听街头艺人讲管仲相齐的故事,这趟旅行就从“吃顿好的”升级成了“涨知识的”。还有大唐不夜城的火爆,靠得绝不是耀眼的灯光秀,而是游客想圆一个“长安梦”——穿汉服逛朱雀大街,看一场《长恨歌》实景演出,感受盛唐气象的豪迈。这些地方的走红,说白了就是把历史文化做成了“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的旅游产品。

  历史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深挖历史文化资源,让旅游更有“说头”、更有“看头”、更有“玩头”。就像故宫,以前提起它总觉得“高冷”,可自从推出文创产品、开了线上直播,甚至让文物在《国家宝藏》里“开口说话”,年轻人突然就爱上了这座600多岁的宫殿。游客涌进故宫,不仅是看太和殿的金銮宝座,更是想听听九龙壁的传说,猜猜珍妃井的往事。旅游就像个“文化翻译官”,把晦涩的历史变成了大家都能懂的故事,让千年文脉在打卡拍照里活了过来。

  历史文化和旅游的结合,还能让一座城市“逆袭”。云南的沙溪古镇,曾是茶马古道上的“失落驿站”,因为保留了完整的古戏台、玉津桥,靠着“体验马帮生活”的旅游项目,成了文艺青年的宝藏地。当地白族老人摆摊卖扎染,手艺人开起非遗工坊,游客花钱学做乳扇、听马帮调,历史文化成了村民的“致富经”。这哪里是旅游带动经济,分明是历史文化在“打工养家”啊!

  当然,也有人担心过度旅游会毁了历史文化。但看看那些做得好的地方就知道,只要把握好“保护”和“利用”的度,完全能双赢。比如苏州平江路,一边是小桥流水的古巷,一边是咖啡馆和书店,老字号糕点铺和网红奶茶店和谐共处。游客在这儿既能看评弹听昆曲,也能喝杯咖啡发发呆,历史文化没被商业化淹没,反而多了几分烟火气的温柔。

  旅游就像一场历史文化的“沉浸式追剧”,人们在旅程中遇见的每一块碑刻、每一曲民谣、每一道非遗美食,都是文明留下的“剧情线索”。而历史文化呢,也借着旅游的东风,从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走出来,变成了我们身边鲜活的风景。下次再规划行程,不妨多留点心给那些有故事的地方——毕竟,风景会过时,但文化的味道,能在记忆里存很久。(文/王慧敏  通辽市委网信办推荐)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