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兴安盟

稻香里的文明密码——乌兰浩特市三合村“全国文明村镇”炼成记

  远山如黛,稻田如镜。夏日的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傍晚,炊烟袅袅,笑语声声,整个村庄在暮色中浸润着安静与美好。

  在今年中央文明办公布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三合村赫然在列。这个以朝鲜族风情和稻米飘香闻名的小村,凭借其独特的文明气质,为乌兰浩特的精神文明画卷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党建引领构建共治共享格局

  走进三合村,迎面所见是朝鲜族气息浓郁的民居和小桥流水的景象。“村子发展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幸福。”村民的感慨,映照出这块土地不凡的蜕变。

  乡村发展得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定要两手抓。一直以来,三合村坚持把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同村“两委”工作同部署,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结合主题党日、重大节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三中全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等特色宣讲活动140余场。

  三合村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构建“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党员带头,动员村民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打造网格员队伍;由村“两委”成员担任网格长,共有17名网格员,下设7个网格,推动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基层治理精细化。在日常工作中,网格员能够及时掌握社情民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为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全年入户排查矛盾120余次,开展移风易俗、消防安全、治安管理、防范电信诈骗宣传110余次,形成“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的治理格局。

  “我们就是希望通过接地气的宣传和有效、有温度的治理机制,把三合村打造得井井有条、和谐幸福。”三合村党支部书记许忠峰说。

  文旅融合推动产业兴旺

  湛蓝的天空下,小桥流水淙淙,沿着三合村民族风情步行街的石板路前行,有游人赏花、有新人拍摄婚纱照、有孩子研学……成熟的旅游环境,让这里成为近郊游的首选之地。“这里距离市区近,下班没事就可以跟家人朋友来溜达一圈儿,吃一碗朝鲜冷面,尝尝泡菜,幸福感拉满。”乌兰浩特市民施颖说。

  近几年,三合村以朝鲜族特色村寨、水稻观光和传统民俗为载体,构建“宅改+民俗文化”模式,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全面盘活三合村闲置资源。通过有偿退出、合作建房的形式放活宅基地的使用权,创新“村企合作”模式引进文旅业态。利用闲置庭院经营特色餐饮、精品民宿、研学体验、艺术摄影等农文旅业态,推动了花园、果园、菜园、游园和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五园”庭院经济建设。目前,全村现有各类业态43家,特色业态16家。

  夏日是三合村最为热闹的季节。文化节、捕鱼节、音乐节、“一起去村游”、户外打卡定向赛等系列活动吸引了各地游客。2024年,三合村接待游客人数7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00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4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万元。

  好的旅游环境,基础设施是关键。近年来,三合村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城乡环卫一体化”和三合村沟渠整治等项目,对三合村的所有基础路面进行硬化改造,生态宜居的环境也成为吸引游客消费的重要抓手。现在,三合村已实现路、桥、水、电、通信、广播、电视、网络、视频监控全覆盖,村内硬化道路覆盖率达95%,自来水普及率达100%;亮化工程覆盖全村,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实现主街巷道夜间照明无死角。

  “我们村还和乌市绿洁环卫公司共同组建了环卫清理小组,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河道清淤和村庄绿化工作,持续优化村屯环境。”许忠峰说。

  文明暖阳照亮幸福之路

  走进三合村互助养老餐厅,200平方米的空间可容纳40位老人同时就餐。这里不仅是“暖胃”的食堂,更是“暖心”的家园。2023年5月,三合村整合资源,创新推出“合作共餐”模式:身体硬朗的“年轻”老人轮流掌勺备餐,高龄长者安心享用,“共备—共制—共餐”的互助联盟温情流转。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召集人,带领大家制作打糕、辣白菜,烟火升腾间,民族记忆与文化温情在指尖流淌、舌尖延续。

  67岁的姜信淑主动承担起餐厅卫生保洁工作,“帮衬老哥哥老姐姐们,我这心里也亮堂,咱这叫‘低龄存时间,高龄换服务’。”如今,像姜信淑这样的志愿者已有20多位,成为村里养老服务的坚实“主力军”。

  三合村十分注重发挥文明实践作用,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深化乡风文明。2024年,三合村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草原书屋等阵地资源,开展养老助学活动10余次,“逐梦乡村·我们的舞台”、老年节、大米节等特色文体活动50余场,开展全民阅读、鸿雁送书等活动30余次,惠及群众6000余人次,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村规民约,成立“石榴籽同心筑梦”党员文化宣传队,聘请文化村长,组建舞蹈队,开展“石榴籽家庭”“美丽庭院示范户”评选,营造邻里和睦的乡风民风。

  针对村内高龄、独居老人较多的情况,村“两委”联合驻村工作队、村医组成“一巡二看三问”志愿服务队,每周上门探访特殊老人。对接超市、饭店,提供代购、送餐、送药等“六助”服务,贴心守护“夕阳红”。“老人是村里的宝。”许忠峰说,“让每一位老人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和幸福,让文明的薪火在他们欣慰的笑容里代代相传,这才是我们三合村最动人的文明密码。”(梁子晶)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