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锹舞动,光伏“蓝海”下,一株株梭梭扎根荒漠;直播推介,将我市优质特色农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在河套大地生产销售一线,处处活跃着农牧民的身影。
作为农牧业大市,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坚持城乡两端发力,构建“需求精准匹配——技能靶向提升——产业协同造血——劳务闭环输送”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补的独具河套特色的就业创业新路子,实现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从“保数量”向“提质量”跃升。
以城带乡 激活乡村就业潜力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多举措推动城市要素向乡村下沉,将城市政策、资金、项目带进乡村,激活乡村就业“一池春水”。
“地里不忙的时候就来这里打工,一年能多收入三四万元。”这段时间,在乌拉特后旗44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施工现场,杭锦后旗双庙镇的香萍正和工友们一起在光伏板下种植梭梭。据了解,乌拉特后旗44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从光伏板安装、基础建设到现在的生态治理阶段,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已用工1500多人次。
以工代赈是我市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群众参与经济建设、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激发增收致富内生动力的重要方式。今年,我市在“三北”工程建设过程中持续加大以工代赈力度,就业部门积极与发改部门联动,通过精准推送务工人员信息、建立用工需求清单和多渠道发布岗位信息等方式,提升就业供需对接效率。截至目前,已开工以工代赈工程项目24个,带动3173人就业,其中本地用工2522人,占比达79.48%,发放劳务报酬1921.15万元。
为进一步稳定就业,巴彦淖尔市多部门协同发力,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岗位信息归集机制,发改、农牧、市场监管等部门跨部门协同,重大项目审批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提前对接企业,挖掘就业岗位并及时推送至人社部门。目前,已累计发布岗位信息1.76万个,形成岗位清单,有效促进了用工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的精准匹配,为城乡就业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建设大型物流园区、搭建就业平台、创建“巴彦淖尔出行”智慧出行服务平台、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近年来,“巴运能手”劳务品牌不断壮大,直接带动就业240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上万人,成为我市大力实施劳务品牌战略的生动缩影。
打造特色劳务品牌,擦亮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金字招牌”,是我市以城带乡,激活乡村就业潜力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市各旗县区结合产业结构、依托优势资源、开拓特色亮点,已选树培育各层级特色劳务品牌15个,涵盖现代农业、服务业、制造业、乡村旅游业等多个行业,累计带动就业2.9万人,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促进了农村牧区劳动力就业。
就业服务不仅要“送岗位”,还要“造岗位”。在临河区干召庙镇民主村,返乡创业的赵永强、张娟夫妻二人把镜头对准河套地区的乡村生活,通过直播间,用河套风味与温情链接千万个外出拼搏游子的心,将河套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在他们的创业之路上,离不开各项创业政策的扶持。
今年,巴彦淖尔市围绕“就业激发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创业内蒙古行动”,构建“平台支撑+资金扶持+培训赋能”的创业服务体系,带动农村大学生、剩余劳动力、能工巧匠通过创业实现就业梦。截至目前,已发布创新创业项目246个,开展创业培训1142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203.1万元,显著提升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持续扩大创业园(孵化基地)规模,已建成市级标准化以上创业园(孵化基地)31家,吸引了3100多家创业实体入驻。
以乡促城 补给城市用工需求
前不久,在巴彦淖尔市人社部门精心选拔和周密组织下,高云霞等17名农牧民工参加了自治区“北疆家政”培训计划,赴北京培训后“结业即上岗”,实现在北京就业。“多亏了政府的大力扶持,让我们农村妇女有机会‘走出去’接受专业培训,拓宽视野、提升技能,在大城市找到一份理想工作。”高云霞说。
在巴彦淖尔市,像高云霞这样经过技能培训上岗的育婴师、月嫂、家政工有近万人,有效缓解了城市服务业用工压力。“这几年,月嫂、病人照护师等岗位人才严重紧缺,我市开展的各类技能培训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切实解决了我们的用工需求。”内蒙古段昊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段昊说。
巴彦淖尔市聚焦“一老一小”服务领域和地方特色产业,开展保健按摩师、母婴护理(月嫂)、养老护理员等岗位定向培训;围绕河套特色产业,开展手工编织、奶食品制作等19个特色工种培训。截至6月底,全市共开展技能培训3501人次,进一步提升农牧民就业竞争力,解决城市用工需求,形成城乡人力资源的良性循环。
为扩大农民工就业规模,我市人社部门也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城乡就业服务深度融合。
——织密信息网络,搭建对接桥梁。依托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零工市场等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充分发挥788名基层劳动保障协理员作用,全面采集农村牧区劳动力求职和培训信息, 建立岗位供给清单和求职需求清单,借助蒙速聘、就业内蒙古、巴彦淖尔零工驿站等信息化平台,实现城乡就业信息实时共享,让农牧民工进城就业更精准、企业用工更高效,解决了城乡就业信息不对称问题。
——构建招聘体系,促进供需对接。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招聘模式,线下开展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服务月、百日千万招聘行动等专项活动,线上推出直播带岗、访企探岗等新型服务。截至6月底,全市累计举办招聘会253场,吸引企业2110家次,提供岗位4.2万个次,达成就业意向4439人;开展线上直播招聘54场,推介企业870家次、岗位1.8万个次,观看量突破20.9万人次。
——强化政策支持,筑牢就业底线。打出政策“组合拳”,稳定经营主体就业岗位,截至6月底,已为20户企业158人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23.7万元;为721户参保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235.3万元,稳定就业岗位23983个;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为参保企业减负2175万元;落实技能提升补贴政策,为1267人发放补贴215.45万元。在失业保障方面,为2686名失业人员代缴医保670.45万元,为3003人发放失业保险金2429.04万元,构筑起覆盖城乡的就业保障网络。
巴彦淖尔市构建的特色城乡互补就业创业模式,既缓解了城市用工结构性矛盾,又拓宽了农牧民多元化就业渠道,既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又为城市经济提质增效提供了支撑,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共进。下一步,巴彦淖尔市将持续深化特色就业模式,以更实的就业成效、更暖的民生答卷,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袁雅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