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呼伦贝尔

京蒙协作架桥梁 呼伦贝尔绽芳华

  京蒙协作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自该战略实施以来,北京市已向呼伦贝尔投入近9亿元协作资金,落地448个项目,带动农畜产品销售额突破105亿元。京蒙协作犹如一条坚韧的纽带,将首都的卓越优势与呼伦贝尔的巨大潜力紧紧捆绑,持续推动两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如今,呼伦贝尔正以开放的姿态、奋进的精神,迎接京蒙协作带来的新机遇,谱写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务实答卷。

  政策引领 搭建协作“快车道”

  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京蒙协作“六个倍增计划”框架下,作为内蒙古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呼伦贝尔以“深化京蒙协作,共促产业振兴”为主题,于近期举办“京蒙百企情 呼伦贝尔行”产业对接会,旨在以“百企携手”为桥梁,打造“党建引领、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京蒙产业协作新模式,推动京蒙协作向更高质量、更广领域迈进。

  对接会签约的9组项目中,政策导向作用显著。例如,农业技术领域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与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签署农业技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为本地农牧业插上“科技翅膀”,高效打通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转化通道,让科技红利惠及万千农牧民。这一签约不仅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更契合呼伦贝尔“十二连丰”的粮食生产基础和黑土地保护成果。政策层面上,今年以来,呼伦贝尔市发放农业类补贴近14.7亿元,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资金保障,同时依托京蒙协作平台,推动北京农业科技资源与本地生态优势深度融合。

  政策引领,让资金投入转化为发展动力,让帮扶责任转化为产业链条,让政策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京蒙协作正以实干为笔、以同心为墨,在祖国北疆与京华大地之间勾勒出一幅携手共进、协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资源赋能 激发发展“新活力”

  盛夏的呼伦贝尔,草原翻绿浪,口岸车如织,投资热潮与生态画卷共舞,发展活力扑面而来。

  呼伦贝尔市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在招商引资方面具有显著优势。2025年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1.69亿元,同比增长16.5%;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到位资金93.2亿元,增速36%。

  农林牧渔产业得天独厚,有3100万亩耕地8万多平方公里草原,年产粮超130亿斤,初步形成玉米、大豆、肉牛肉羊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正谋划69个相关项目,总投资129亿元。文旅产业发展迅猛,拥有中国最美草原等美誉,5A级景区数量居自治区之首,2024年接待游客近3500万人次,旅游总花费600亿元现谋划67个文旅项目,总投资约128亿元。

  泛口岸经济独具特色,拥有8个口岸,具备年过货5500万吨、过客1250万人次的通关能力,“一港八基地一区一走廊”泛口岸经济圈加快形成,现谋划23泛口岸项目,总投资额36亿元。此外,新能源和矿产资源潜力无限,低空经济、冰雪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也蓬勃发展,为招商引资提供了广阔空间。

  看那农田孕金穗,口岸连四海,景区迎宾客;听那项目落地声,产业拔节音,协作欢歌起。京蒙携手,呼伦贝尔正以万千气象,奔赴更璀璨的未来!

  优质服务 打造投资“强磁场”

  从绿色能源的“风车森林”到文旅融合的“草原盛会”,从智慧牧场的“数字密码”到产业园区的“创新引擎”,呼伦贝尔正以“服务零距离、政策全覆盖、发展无障碍”为目标,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北京企业来此投资兴业构筑坚实平台。呼伦贝尔市成立了“五大领域招商引资专项工作组”,各组由市级领导亲自挂帅,招商专员具体对接,市直部门具体落实,确保项目专人跟办,为企业提供政策扶持、资源协调、基础设施等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呼伦贝尔以“有呼必应”的服务承诺为保障,向外界展现出最开放的姿态。无论是项目审批、落地,还是后续运营,都将为前来的企业提供全流程的贴心指导、全周期的精准帮扶,主动破解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难题,用高效便捷的举措打通堵点、扫清障碍,让企业能安心投资、放心发展,感受到北疆城市的诚意与担当。

  如今的呼伦贝尔,不仅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风光,更有京蒙携手、政企同心共绘发展蓝图的实干热景。这片沃土正以如沐春风的服务温度、雷厉风行的落实速度,让每一个投资梦想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协作领航,助推产业兴旺;

  两地携手,共促经济繁荣。

  未来,京蒙协作的步伐将更加坚定有力。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北京市与呼伦贝尔市将在产业共建、科技创新、品牌建设、市场联动等更多领域拓展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京蒙协作必将如同一座坚固的桥梁,承载着两地人民的美好愿景,跨越万水千山,通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

  (刘丹丹 李永庆

编辑:张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