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一路辛苦了,里面请!”青砖灰瓦间,回荡着历史的铿锵足音。8月9日,走进位于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罕山脚下一座庄重古朴的二层小楼,在见证历史的五一会址,兴安盟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正在为游客表演情景短剧《五一大会》。
这个由兴安盟乌兰牧骑创作表演的剧目,以弘扬北疆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为主线,通过沉浸式回顾历史情景,再现当年五一大会的盛况,生动展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求解放的革命热情。
“这里不仅有珍贵的革命旧址和纪念馆,还有像这样新颖的沉浸式情景剧。”刚刚看完表演的游客盛永玉感慨道,“红色主题活动形式多样,让我们能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那段革命历史。”
展厅内,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时的珍贵文物与史料静静陈列。讲解员深情讲述,参观者凝神聆听,目光中饱含对先辈的崇高敬意。
“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这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在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红色铁骑”主题雕塑前,小小讲解员樊玥晨身着蒙古族传统服饰,声情并茂的讲解吸引着游客驻足。
“在这里我们追寻红色记忆,感受内蒙古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们在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中建立了卓越功勋,至今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游客张平道出了许多参观者的心声。
回望峥嵘岁月,战争的硝烟仿佛仍在眼前。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内详实的图片资料,还原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斗争史。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幕幕历史场景,全景展现了内蒙古民族解放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光辉历程。
在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工作委员会办公旧址体验区,游客则可以戴上耳机,模拟发送“1947年5月1日”的贺电。当指尖按下电键,“滴滴”的发报声仿佛穿越时空,与窗外的现代都市交响共鸣。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馆三址’承载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和历史底蕴。”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副馆长方巍表示,涵盖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五一会址、中国共产党内蒙古工作委员会办公旧址和乌兰夫办公旧址在内的“一馆三址”生动记录着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争取民族解放、实现区域自治而英勇奋斗的光辉篇章。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党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为这片红色热土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滋养。
近年来,兴安盟持续加大红色革命旧址保护修缮力度,既注重还原文物历史风貌与内涵,也积极创新展示利用方式。以“一馆三址”为核心的红色旅游矩阵,已成为当地旅游的亮丽名片。越来越多的游客携家人走进这些红色圣地,聆听革命故事,感悟红色文化,接受精神洗礼。据统计,2025年1月至7月,“一馆三址”参观人数已达562393人次。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市民游客纷至沓来,在这里追溯红色历史,汲取前行力量。
“保护好、利用好红色资源意义重大。”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馆长赵晓伟强调,“我们将继续深化保护修缮,创新展陈,让这些红色地标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吸引更多人走进来,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高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