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当阳光洒满阿拉善的戈壁时,兰州大学实验室的灯光依旧亮着。这相隔百里的场景,是阿拉善盟与兰州大学持续深化校地协同合作,在化工、治沙、教学、医疗等领域共同推进产学研用融合的生动映照。
在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内蒙古浩普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化验室,企业技术员正与研究员围绕两种高磷含量可聚合单体的最新数据进行交流,屏幕上的曲线变化,反映着新型阻燃材料的性能特点。

作为一家专注有机磷系阻燃剂研发、生产与销售的创新型新材料制造企业,浩普科技曾面临阻燃腈纶、阻燃纤维生产中“阻燃性能不稳定、环保性能不足”的行业难题。直到与兰州大学达成战略合作,联手开展“新型磷系阻燃剂合成”项目,这一困境才得到突破。兰州大学团队在新型磷系阻燃剂合成领域有着深厚的基础研究积累,浩普科技则具备丰富的产业经验,实验室研究成果与生产线实践平台相结合,释放出创新潜能,双方开发出聚合型含磷阻燃单体与其他乙烯基单体共聚制备永久性阻燃材料等多项核心技术,不仅有效解决了阻燃效率低、耐久性差等问题,还推动产业向绿色化方向发展。
“合作就是要把‘实验室成果’变成‘生产线效益’。”浩普科技董事长邢雅成的话,道出了产学研协同的核心。目前,这项技术填补了国内阻燃纤维领域的技术空白,为浩普科技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提供了有力智力支持,也让阿拉善的新材料产业在科技创新赋能下,稳步向高端化、绿色化的价值链高地迈进,同时为兰州大学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搭建了坚实的产业平台。
从现代化工的精密车间走出,车行数百里,便到了阿拉善辽阔的荒漠与草原。阿拉善高原位于亚洲大陆中部干旱区核心地带,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北方防沙带”核心区与“一带一路”战略关键区,境内山地、荒漠、绿洲交错分布,草地类型丰富,也是中国八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南蒙古中心”的核心区,拥有独特的生物资源,科研价值极高。
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核心战场,阿拉善草原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区域生态稳定。自上世纪80年代起,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原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的师生便扎根在这里,于风沙中架设监测仪器、布设观测样地,至今已有40余年。

科研队伍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主要依托“兰州大学阿拉善荒漠草地试验站”。该站始建于1998年,历经多次更名与管理主体调整,通过与地方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的持续合作,逐步从单一试验站发展为多主体共建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实现了从校级到自治区级平台的升级,并于2025年7月获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40年来,科研队伍的足迹遍布阿拉善的每一片退化草地,积累了海量的水、土、气、生全要素数据以及牧区社会经济数据。从任继周院士到南志标院士,再到如今的青年博士,一代代兰大人传承着“把论文写在荒漠和草原上”的信念,让科学研究始终围绕生态需求展开。

“我们不仅要监测数据,更要通过数据了解草原的需求。”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驻站硕士研究生张哲表示,从退化草地的恢复方案到草畜平衡的调控模型,从乡土植物的驯化培育到草原碳汇的潜力评估,每一项研究都针对“三北”工程的现实需求,让科技真正成为荒漠绿化的重要助力。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阿拉善盟与兰州大学创新人才引进机制,通过“柔性引智”与“刚性引才”相结合的方式,推动高校智力资源广泛融入地方发展各领域。

在阿拉善盟委党校的课堂上,青年教师王国杰的“生态经济与区域发展”课程座无虚席,黑板上的思维导图既包含兰州大学的理论框架,又穿插着他在阿拉善20多个苏木的实地调研案例。

王国杰是阿拉善盟在兰大举办的招聘会上引进的青年学者,如今不仅是讲台上的授课老师,还是“阿拉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课题的牵头人。“这里的生态治理实践极具研究价值,而且阿拉善盟对人才的重视让我能沉下心来做实事。”王国杰说,校地合作搭建的平台,让他们的专业知识与地方需求精准对接,实现了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的跨越。

这样的协同合作在更多领域逐一展开——
阿拉善盟科技局、林草局、卫健委主动对接兰大各学院,邀请胡芳弟教授赴阿拉善考察,其与内蒙古宏魁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肉苁蓉生物保鲜关键技术研究及鲜肉苁蓉产品产业化”项目,已入选2025年度自治区重点研发与成果转化项目,让阿拉善的“沙漠人参”借助科技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医疗卫生领域,兰大专家定期来阿拉善盟坐诊,本地医生分批赴兰进修,这条跨越千里的“健康通道”,让阿拉善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在地质勘察领域,双方联合开展的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为阿拉善的绿色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
从单点突破到全面开花,阿拉善盟与兰州大学的校地协同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项目合作,形成了一张覆盖多领域、贯通产学研的协作网络。两年来,8个涵盖现代化工、防沙治沙、特色产业的合作项目落地生根,争取科技专项资金超1100万元;近30种野生乡土林草种质资源被成功驯化,让荒漠戈壁有了更多“绿色希望”;阿拉善盟林业草原和种苗工作站草业科学内蒙古院士工作站等3个高端平台相继建成,为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32名在职研究生走进兰大课堂“充电”,让一线技术人员与最新科研成果无缝衔接……
这些数字背后,是校地双方对“共赢”理念的深刻践行,校地协同的“同心圆”正越画越大。

“与兰州大学的合作,是阿拉善盟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缩影。”阿拉善盟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淑霞表示,双方将继续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让高校的“智力源”持续转化为阿拉善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王萍 侍新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