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准确把握文化和旅游的双向关系,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政府与市场、立足当下与着眼长远的关系
●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激发新的消费潜能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
●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目标,构建起“文化赋能旅游品质、旅游带动文化传播”的双向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这一重要指示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关键是要准确理解把握文化和旅游的双向关系,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政府与市场、立足当下与着眼长远的关系,让各类丰富的文化资源可观、可感、可触,从案牍书本走进千家万户,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从而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准确把握文化和旅游的双向关系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不断蓬勃发展,文化对旅游产生了深刻且多面的影响。首先,文化能够赋予旅游独特的魅力。不同地域的历史遗迹、传统建筑、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等文化元素,构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成为自然风光的重要补充。其次,文化丰富了旅游的体验层次。随着文化元素的不断融入,旅游活动不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光,而成为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通过参观博物馆、参与民俗活动等,游客能够增长知识、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再次,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胜地更具竞争力和生命力,能够对游客产生更持久的吸引力。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开展旅游活动,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承,增强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高频次旅游活动往往能够促使当地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修复,从而确保文化在物质层面得以有效留存。对游客而言,在游览名胜古迹、体验传统民俗过程中,能够亲身感受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对当地和在地居民而言,旅游能够让他们重新审视自身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价值,使其更加珍视和自豪于本土文化,进而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有力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从文化交流层面看,旅游活动还能够有效推动文化发展创新,不同地区的文化通过旅游活动相互交流碰撞,为本土文化注入新活力。此外,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仅能为文化研究、保护等工作提供资金支持,还能培育更多致力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人才,从而进一步拓宽文化发展的广阔空间。
正确处理文化和旅游的关系。文化和旅游的关系,本质上是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准确把握文化和旅游的双向关系,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政府与市场、立足当下与着眼长远的关系。从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看,要坚持以保护为前提,在任何旅游开发活动中,都必须将文化保护放在首位,确保开发举措不会对文化环境造成损害;要坚持科学规划开发,合理确定旅游开发的规模与强度;要实现互利共赢,平衡好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通过旅游开发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看,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要制定科学实际的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并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健全基础设施,引导经营主体有序参与;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有效配置文旅资源,引导资金、人才等流向更具潜力的文旅项目。从当下运用与长久传承的关系看,当下的文旅产品开发、产业发展既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又能吸引众多游客参与体验,提升公众文化认知度和关注度,激发人们保护传承文化资源的热情。唯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与发展,方能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文旅资源,塑造具备持久吸引力的文旅品牌。因此,我们既不能只关注当前而忽视文化长期传承的重要性,也不能因噎废食,忽略当下的经营开发。应当实现当下运用与长久传承的良性互动,以推动文化旅游事业产业的持续繁荣。
在新时代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文化和旅游业是以创新创意为内核的朝阳产业,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富民产业,是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换通道的美丽产业,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产业,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产业,是对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文化和旅游业具有辐射带动性强的特点,在“吃、住、行、游、娱、购”等方面能够发挥巨大的带动作用,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能够串联起交通、餐饮、住宿、文创等众多领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旅游的蓬勃发展能够刺激交通业的繁荣,带动餐饮、住宿等产业兴旺,更催生了创意无限的文创产品市场。这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还能够有效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升级,为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激发新的消费潜能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文化和旅游业的繁荣期已经到来,人们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越发高涨,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2023年以来,我国旅游市场红红火火,许多城市和旅游景区在节假日期间呈现“人山人海”的景象,常常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202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市场和政府两端、国内和入境两大市场综合施策,为破解影响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和瓶颈提供了方向和路径。文旅消费涵盖了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多个领域,涉及范围广且消费频次高。人们在旅游出行中会产生一系列消费支出,从而有效刺激消费市场,拉动国内整体消费需求,成为拉动内需、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动力。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种类和层次也在不断丰富和提升。在文化消费内容方面,人们对高质量、有深度、能引发思考的影视文学作品等高品质文艺作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在文化体验形式方面,人们不再局限于选择传统的线下演出形式,而越来越多地倾向于选择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的沉浸式文化体验,通过VR\AR体验历史场景、虚拟博物馆展览等新兴文旅消费形式更能够吸引人们的关注。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能够让人们在文化之旅、精神之旅中陶冶情操、滋养精神、开阔视野,不仅可以更好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也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加强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离不开对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从古老的历史建筑到精美的传统工艺,从珍贵的典籍文献到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考古遗迹和历史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必须保护好、利用好,使其成为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让人们得以窥探古人的生活风貌与精神世界,从而更好传承历史文脉;强化对刺绣、陶瓷等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能让古老工艺在现代社会重焕生机,更能让人们在亲手触摸与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与魅力;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古老村落的保护,能够为地域文化的延续保留鲜活样本,让人们置身其中便能直观领略本土文化的独特韵味。总之,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将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完好地传承下去,能够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挺起文化自信的精神脊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闪耀更璀璨的光芒。
加强文旅资源开发运用,创新文化表达方式。通过多元化的开发运用,让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抽象概念,而是以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形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技术成为开发文化资源的有力武器。如,众多博物馆借助VR和AR技术,生动呈现古老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参与到历史的进程中,深入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深邃。影视创作通过对历史题材的精心挖掘与艺术加工,对古代礼仪文化进行细腻刻画,让观众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直观的认知与浓厚的兴趣。推进文化旅游有机融合,将古老的小镇、壮丽的古迹打造成特色旅游景点,能够让游客切身体验到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传统建筑文化。开展端午龙舟竞渡、中秋赏月灯会等创意活动,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厚底蕴,能够吸引群众广泛参与,使人们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深刻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引导人民群众在文旅消费过程中感悟中华文化魅力,从而更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在具体实践中,无论是文旅产品设计、文旅业态布局,乃至在整体上统筹推进文化旅游业发展,都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目标,构建起“文化赋能旅游品质、旅游带动文化传播”的双向循环,从而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作者:奥博 纪洪伟 均系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