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应如此

适应数字经济发展 深化育人模式改革

  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必须积极拥抱并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有效应对数字经济发展对人才培育带来的冲击,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

  首先,数字经济能够推动劳动者配置效率的跃升。这种效率跃升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技能与岗位的契合度、跨地域跨行业流动性的提升。一是推动劳动者尤其是科技、管理高端人才实现跨越时空的配置。一般来说,城市的层次等级越高,聚集的生产要素就越优质,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大城市的高端人才丰裕,中小城市的高端人才匮乏,这是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差距的根本原因。然而,随着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平台经济的出现,使得高端人才能够跨越时空实现均衡配置,既提高了高端人才的利用率,又改善了中小城市、乡镇的人才匮乏窘境。二是推动全体劳动者在行业、岗位上重新配置。数字经济的快速演进,衍生出共享经济、自媒体等新模式、新业态,进一步深化了劳动分工,为劳动者带来更多就业选择权,进而促进劳动者配置效率的跃升。

  其次,数字经济能够推动劳动者素质的全面跃升。一是数字经济发展所衍生出的移动互联网、数字媒体产业等新业态,促进了通用知识和思想观念的快速传播,普遍提高了大众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模式。此外,数字技术有力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教育资源差距、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水平。二是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行业领域高端科技研发人才、数字技术领域研发人才、同时具备数字经济通识和行业领域专业技术能力的高端人才出现了很大缺口,从而倒逼劳动者自发主动学习,实现知识技能素质的跃升。三是数字经济具有互联互通性、高渗透性和信息共享性等特点,使得劳动者能够突破时空限制、突破专业领域限制,获取到最前沿的技术解决方案和行业知识,从而有效提升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一系列新挑战。首先,在数字经济影响下,教育生态受到冲击。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带来颠覆性冲击,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判断发生重大变化,认知能力、合作意识、创造力、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等横向素养成为新时代人才评判标准的重要指标。这要求高等教育对包括目标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管理制度以及评价体系在内的整个教育生态体系进行全面重构,以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方向,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其次,在数字经济影响下,学生成长受到冲击。一是学生易产生惰性思维。数字经济能够拓宽知识获取渠道,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平台的快速发展,为学生学习带来了便利,也容易让学生产生思维惰性。部分学生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独立深入思考的自觉性和自发性逐渐降低,造成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二是学生易受偏激思想影响和错误知识信息的误导。网络数字平台充斥着海量内容信息,且内容良莠不齐,如果平台缺乏严格的监管机制,学生又缺乏信息鉴别能力,就会受到不良内容信息的误导,影响专业素养的形成和个人成长。三是数字经济发展中存在数据隐私泄露和数据安全问题。学生在网络应用中随意上传个人信息,存在信息泄露和信息滥用问题。四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易受影响。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迅速发展,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社交,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减少,削弱了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不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思想动态。

  技术赋能教育,教育塑造未来。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培养面向未来的数字人才、发展数字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当前,人工智能的应用已从单纯的辅助工具,逐步转变为推动创新的重要引擎,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是时代所需也是学生所盼。要充分调度其他学科对人工智能感兴趣或者擅长运用人工智能的教师,借助外部资源,促进教学改革深化发展,从信息知识的搜集能力、甄别能力和运用能力三个维度提升学生的数智素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持续加大数字化投入。要在服务器、网络宽带资源、人工智能体验设备、VR虚拟实验室、VR虚拟工厂上持续加大资金投入,重视实践教学,构建分层实践体系,结合学科特点特色因材施教,利用科技赋能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实践技能,有效应对数智技术时代的变革,助力学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作者:张公嵬 系内蒙古师范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副教授)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