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过满洲里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的玻璃门,玄关处“厚植民心之基,筑牢平安长城”十二个白色大字格外醒目,笔锋里藏着边境城市对治理初心的坚守。推开门,350平方米的空间里,调解声、咨询声与键盘声交织,像一曲流动的民生交响乐。这座整合了24个部门、6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2个专家团队资源的“一站式”平台,正以“多中心合一”的智慧,将基层治理的零散音符谱写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恢弘乐章。

上午10时30分,施工队负责人车某与承包商李某同坐在综合调解室里,中间的调解桌上放着两份土建合同。“停工70天的损失必须补65万元!”车某的声音带着火气,李某则把合同拍得砰砰作响:“验收合格款已结清,额外补偿不可能!”记者来到时,恰好见证了这一场面的发生。
这场纠纷由东山派出所移交而来,中心迅速组建了由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马欣胜牵头,值班律师与住建部门专员参与的调解组。“咱们先聊聊停工的具体原因,再算算实际损失,慢慢理清楚。”马欣胜的耐心引导让两人渐渐平静。几个小时后,调解室的门打开时,车某与李某达成一致意见,李某自愿补偿9万元,车某放弃其他诉求。“原本以为要打官司耗时半年,没想到三天就解决了。”车某握着马欣胜的手反复道谢。李某也感慨道:“不用再被追着要账,终于能安心搞工程了。”这样的场景,在中心的调解室里每天都在上演——314起矛盾纠纷中295起成功化解,94%的多元化解率背后,彰显出综治中心“优质、专业、便捷”的治理温度。

之所以能收获这样的治理成效,离不开综治中心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体系。中心依托“呼必行”智解纠纷系统,实现“一案一码”全程可追溯,群众通过手机就能线上登记诉求、查询进度,近一个月已通过该系统受理案件20余件。线下则整合了多元调解资源: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信访等6家单位常驻,住建、市场监管、妇联等18家单位轮驻、随驻,法学专家、心理咨询专家等通过“云服务”远程支援,真正实现“一站式受理、多元化解”。
多元化解区的八个窗口忙碌却有序。综合受理窗口前,工作人员正耐心倾听两位商户的诉求,时不时点头回应,引导双方换位思考;法律咨询窗口的律师正细致地询问一位农民工的遭遇,在电脑上认真记录关键信息;诉讼服务窗口,法院工作人员正引导当事人选择非诉讼纠纷途径化解纠纷;调解室内,调解员正温和地劝说因宠物扰民引发纠纷的两位居民,建议共同制定饲养公约……
下午15时,东山街道居民陈某某抹着眼泪走进中心,“我家楼上漏水,和邻居吵了三天没结果,能帮忙调解吗?”引导受理区的工作人员立刻起身迎上,了解诉求后,将她引向多元化解区的调解室。工作人员介绍,像这样的邻里纠纷,若情况简单,街道综治中心就能直接化解——如今,满洲里市5个街道(镇)的综治中心均已实现规范化运行,与满洲里市级中心形成“上下联动”的治理链条。
进门右侧的“满疆红”工作驿站旁,几位穿着红马甲的群防群治队员正用积分兑换物品。这支2022年由满洲里市委政法委牵头组建的群防群治队伍,共有16支分队、近千名队员,大家戴着统一的小红帽、红臂章,活跃在矛盾排查与治安巡防一线。为充分调动队员积极性,推行了积分激励机制,队员们通过“满疆红”群防群治队伍信息上报平台报送矛盾纠纷、反馈隐患问题,累积的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这一机制激发了群防群治活力,凝聚了基层治安防控力量。不久前,两家夜市摊主因占地引发争吵,“满疆红”队员第一时间上报,北区街道综治中心迅速协调城管、派出所现场划定摊位线,半小时就平息了纠纷……如今,“满疆红”平台已收到930余条有效信息,870余起隐患被及时化解,广大群防群治队员成为基层治理的“前哨”。

同时,满洲里市积极响应上级要求,搭建起社会治安“微网格”治理组织架构,推动形成“党小组+网格员+单元(联户)长”的“铁三角”基层微治理体系,全市各社区共推选出1893名单元(联户)长,成为基层治理的“眼睛”“耳朵”和“嘴巴”。兴华街道辖区单元长徐某的事迹让人动容,他在深夜巡查时发现有人撬动居民停放于路边的车辆,当即冲上去制止,搏斗中手部受伤仍死死按住嫌疑人,直到民警赶来。“守护大家平安是本分”,他的话道出了所有单元(联户)长的初心。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中心负责人的话道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工作的初心,“我们始终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确保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依法办,用专业和温情筑牢基层治理的根基。”这背后是满洲里市、街道(镇)两级综治中心的协同发力:满洲里市市级中心的“呼必行”系统实现“一案一码”透明高效,街道(镇)中心的“微网格”将服务延伸到家门口,群防群治的力量则让平安防线更加牢固。这种“上下联动、分级负责”的治理模式,不仅提升了效率,更让“有矛盾找中心”成为共识,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根基。
记者手记>>
当夕阳透过玻璃门,玄关处“厚植民心之基,筑牢平安长城”十二个字映在地面上。在综治中心进行蹲点采访的这段时间里,我见证了纠纷化解的“速度”,感受了多元协作的“力度”,更触摸到了基层治理的“温度”——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小事当场解、大事合力办”的坚守,让“矛盾不上交”从承诺变成现实。
这座350平方米的“小中心”,正以“一站式”服务的便捷、“多元调解”的智慧、“群防群治”的力量,将治理效能渗透到城市的每根毛细血管。当车某拿到补偿款握着调解员的手连声道谢,当陈某某从泪眼婆娑转为喜笑颜开,当“满疆红”队员的红马甲出现在每个街角,我忽然懂了: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从来都是老百姓的安全感,而这十二个字,正是满洲里用治理初心写下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