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锡林郭勒草原上,德乐黑洪格尔用13项专利诠释了创新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走进牧民家中、扎根泥土的破题之道。从监控系统到智能喂料机,他的发明精准击中了牧民“羊群定位难”“水槽结冰”等细微痛点。这种“牧民需要什么,我就发明什么”的朴素理念,恰恰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创新始终贴近草原、贴近牧民生活——用光伏解决牧区供电难题,用无人机适配沙地治理,每一件创新都带着青草的气息和风沙的痕迹。当2000多户牧民因德乐黑洪格尔的发明节省成本、提升效率时,这不仅是个人的智慧,更是一种“把论文写在草原上”的务实精神。
13项专利不锁在抽屉里,而是变成草原上的智能水槽、光伏围栏……乡村振兴需要更多这样的“土专家”,他们懂技术更懂农牧民生活,擅创新更擅倾听。如今,德乐黑洪格尔将目光投向生态治理,再次证明真正的科技“智”造,是听懂牧民的心声,是与脚下的土地同频共振,解的都是农牧民“裹脚”的难题。
当科技的种子在牧区生根发芽,草原上升起的不只是无人机,更是全盟青年人才踔厉奋发、担当作为的生动写照。他们用最朴素的智慧、最前沿的科技、最接地气的服务,共同绘就充满希望的新牧区图景。(白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