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庆祝“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周年宣讲会在阿拉善盟宾馆火热开讲。

宣讲会上,知名专家、一线工作者、志愿服务队代表等宣讲嘉宾和文旅从业者齐聚一堂,通过主题宣讲、人物访谈的形式,共同回顾了“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遗成功一周年以来的保护成果,立体展现了巴丹吉林沙漠的生态价值、保护实践与时代意义,探讨这片世界自然遗产的未来发展之路。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遗产外联部主任杨子砚以《全球视野下巴丹吉林遗产价值与保护实践》为题,从“震撼、坚守、共生”三个维度,回顾了巴丹吉林沙漠从2017年初次考察到2024年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七年申遗历程。杨子砚表示,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过去一年,阿拉善盟在全民参与遗产保护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未来可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广“巴丹吉林模式”下的全球沙漠化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

阿拉善盟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晓东在《牢记嘱托 守护自然珍宝》专题宣讲中,详细介绍了各级党委、政府在申遗过程中发挥的组织推动作用,以及申遗成功以来阿拉善盟在制度建设、科研监测和公众参与方面取得的进展。

巴丹吉林自然保护区塔木素工作站站长曾祥峰,分享了基层工作者十年如一日驻守沙漠、采集科研数据,推动巴丹吉林沙漠申遗的艰辛历程与感人瞬间。

此次宣讲会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现场观众包蕾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此次宣讲会以故事承载理念、用细节传递温暖,让更多人了解了阿拉善,了解了这片珍贵的世界自然遗产,也深刻感受到申遗成功背后的文化力量和信念坚守。”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年来,不仅吸引了更多游客打卡巴丹吉林沙漠,也推动了当地生态保护与科学管理的全面提升。阿拉善右旗雅布赖镇巴丹吉林嘎查委员会委员武雪梅告诉记者:“申遗成功对嘎查来说,是喜事也是责任。如今,游客们冲着世界遗产的独特性欢喜而来,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来助力家乡发展,通过网络宣传阿拉善,推介当地特产,解锁致富新密码。未来发展的关键,还是要守好生态、护好文化。”

“我们在巴丹吉林沙漠建立了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对沙漠大气、土壤、湖泊、动植物等数据进行综合观测,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提供科学依据。”阿拉善盟林草局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地管理科负责人万雄厚表示,将继续深入研究,为巴丹吉林沙漠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据统计,申遗成功一年来,巴丹吉林沙漠生态保护巡护频次逐渐提升,游客承载量控制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牧民人均生态旅游收入持续增长。下一步,阿拉善盟将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立法工作,建设世界遗产科普教育基地,让“沙漠与湖泊共生”的奇迹永续传承。

(徐晓玲 邬力吉巴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