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本网原创

黄花沟,别让“等车数小时”伤了游客的心!

  系列评论之一

  近日,多条“黄花沟旅游区众多游客五六个小时等不到摆渡车、高喊退票”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黄花沟旅游区是距离首都北京较近、紧邻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的草原,本应成为展示北疆风情的名片,如今却让众多游客在烈日下,用数小时的焦灼等待,体验着与“诗和远方”截然相反的感受。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在黄花沟旅游区,这样的混乱现象并非偶然。早在2024年一女士已投诉称,她连续两年购买黄花沟旅游区285元套票却坐不上索道,旅游区以“天气原因改摆渡车”为由既没有安排其乘坐索道,同时还拒绝退款。从“坐不成索道”到“等不到摆渡车”,变的是不同游客的糟糕体验,不变的是旅游区对游客时间与权益的漠视。更令人揪心的是,2023年,黄花沟旅游区3号索道就因工作人员证件不全、多次整改无果被执法部门查封罚款4.5万元。安全与运营的双重缺失,暴露出的是旅游区管理上的不足——既无应急预案应对客流高峰,也无底线思维保障基础服务。

  作为草原旅游的“前沿阵地”,黄花沟旅游区的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内蒙古的旅游形象。当全国各地的游客带着对草原的憧憬慕名而来时,却在排队中耗尽耐心,在推诿中消磨信任,这个“窗口”传递出的只会是低效与冷漠。事实上,游客等的不只是一辆摆渡车,更是在等待旅游区对“责任”二字的践行。当一而再、再而三地放任这种“旺季必乱”的模式循环下去,再好的地理位置与自然风光,也终将被失望的口碑所淹没。对黄花沟旅游区的乱象,负有监管责任的部门该引起足够重视并付诸行动了!

  (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张弓长)

编辑:梁波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