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的黄旗海,就在京包铁路沿途。曾经,乘火车路过时只能远远瞄到一个“小湖”。近几年,每次乘火车路过,眼见黄旗海的“身形”日渐丰盈。
7月21日,通过专业设备探测确认,消失了27年的鱼群,如今又回到了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黄旗海这片水域,初步发现的鱼种为鲫鱼。这一生态奇迹是近年来自然降水增多与系统性生态治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黄旗海,这片承载着“察哈尔”历史记忆的高原湖泊,曾以“官村鲫鱼”名震京津。1952年,2400吨的年产量撑起地方经济半壁江山,鲫鱼跃上国宴餐桌,成为中外宾客舌尖上的美味。然而,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气候干旱与人为开发的双重挤压,让盐碱化如毒瘤般侵蚀这片水域。1998年,当最后一尾鲫鱼消失时,黄旗海不仅失去了渔业资源,更陷入生态系统濒临崩溃的绝境。
转机,始于系统性生态治理的全面启动。察右前旗成立黄旗海自然保护区服务中心,以“减少人为干扰、推动自然修复”为核心,实施33个生态治理项目,创新推出“优、拆、围、禁、收、疏、补、管”8项治理措施,开展河道疏浚、湿地恢复、污染治理等工程,水域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黄旗海摒弃了头痛医头的碎片化治理,转而追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恢复,形成环环相扣的治理链条。
当传统治理手段遭遇瓶颈时,科技创新成为突破生态困境的新引擎。在黄旗海的生态重生中,科技赋能成为关键杠杆。智慧化监管中心每月生成超10万条监测数据,将生态变化转化为可视化指标,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过去,湿地退化可能因发现滞后而不可逆;如今,无人机巡查与数据分析的结合,让生态问题得以预判并快速响应。“用数据说话、靠科技管护”,提升了治理效率,更开创了自治区级保护区智能化管控的先河。
黄旗海的复苏,不止有鱼群的归来,还伴随候鸟种群增长、生物多样性提升、水域面积扩大,察右前旗并未止步于生态修复,持续推进新一轮治理计划,强化监管、严打破坏行为,将“保护”转化为“共生”的长期承诺。
黄旗海的故事,是一曲生态重生的赞歌,更是一份留给未来的启示录。当黄旗海的鲫鱼再次游弋,当黑鹳、草原雕振翅高飞,这片土地正以生动的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内涵,那就是,唯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实现真正的永续发展。(文/苗瑞祥 乌兰察布市委网信办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