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包头

二十二年!固阳秦长城“活”成超级IP

  “秦长城大家都非常熟悉了,保护长城就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记忆。”近日,新东方创始人、东方甄选CEO俞敏洪走进固阳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发出这样的感慨,话语中充满了对长城的赞美与敬仰。当俞敏洪的身影定格在秦长城烽燧之巅,镜头之外,一场持续二十二年的文旅传奇正在北疆大地沸腾。

  不久前,“山河共舞,古今芪鸣”固阳县第二十二届秦长城文化旅游季盛大启幕。这场以长城为“幕布”的盛会,用一个月时间铺开十七项活动:从诗韵长城的全民诵读到活力满满的荧光夜跑,从丹青共绘的农牧民书画作品展到越野赛的尘土飞扬——“天天有活动、周周有赛事、时时有惊喜”的承诺,化作一场场文旅狂欢。

  长城脚下的文旅进化论

  2004年,首届秦长城文化旅游节在固阳破土而出。彼时的组织者或许未曾预料到,这场“以赛带城”的试验,会在二十二年后成长为固阳文旅的金字招牌:

  从“节庆”到“品牌”,早年热气球凌空俯瞰长城的惊艳犹在眼前,2024年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开园,则将长城的文旅体验推向纵深。蒙曼的“打卡”更让古老城墙化身流量入口,沿线民宿与农家乐如雨后春笋。

  固阳的破局之道,在于将长城从“静态文物”转化为“动态IP”。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内,“41°固阳献”市集人声鼎沸,黄芪茶、莜面、胡麻油等特产借区域公用品牌走向全国;长城研学、星空露营等新业态,让年轻游客在社交媒体主动传播。这种“文化+体验+商业”的闭环模式,使长城不再是孤立的景点,而是成为串联历史、生态、产业的超级纽带。

  长城经济的跨界方程式

  秦长城赋予固阳的不仅是烽燧遗迹,更是一把打开资源宝库的钥匙:

  气候劣势变产业优势——干旱少雨却光照充沛,昼夜温差大而雨热同期。这方“严苛”的水土,反而孕育了黄芪、莜麦等作物的黄金产区。

  2021年,固阳打出“41°固阳献”区域公用品牌王牌,此后,秦长城文旅IP与“正北黄芪”农产品抱团出征,彻底打破“景点归景点,特产归特产”的割裂困局。

  在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内,“固阳八宝馆”成为游客必打卡点;从内蒙古文博会到上海胡润推介会,“41°固阳献”如同一张流动名片,一边售卖特色农副产品,一边讲述长城故事,实现文化传播与产业增值的双向奔赴。

  从“草原钢城”到“长城文化名城”

  秦长城对包头的意义,远不止于固阳一域。据公开报道:包头境内有战国赵北长城、固阳秦长城、汉外长城南北线、北魏长城南北线以及金界壕漠南线和主线,共5个时代8条长城,长城总长度七百多公里,这些沉默的夯土墙,正成为城市转型的文化密码。

  固阳县以秦长城为核心,打造“长城+非遗”“长城+体育”“长城+研学”等多元场景;石拐区境内的赵北长城与阴山相伴,蜿蜒蛇行,是赵北长城包头段最为精华的部分。2023年,石拐赵北长城保护项目成功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库,成为石拐区乃至包头市打造的一张崭新的文旅名片。这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实践,使包头从旅游“过境地”变为出行“目的地”。

  过去,包头以“草原钢城”闻名,如今,长城文化正成为新名片。

  当夕阳为秦长城镀上金边,游客们在市集品尝黄芪水,孩子们在研学基地搭建“微型长城”,当沉睡的文化基因被唤醒,古老遗产便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成为驱动未来的澎湃引擎。

  这不仅是长城的胜利,更是所有坚守文化自信、敢于重塑禀赋的城市的共同荣光。 (李楷谨)

编辑:孟捷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