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通辽

读懂北疆|内蒙古通辽市:点“数”成金 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形成5大公共能力、4大基础数据库、10大主题数据库和12张城市运行云图……近年来,内蒙古通辽市在数据要素产业布局与数字经济发展中持续发力,从智慧城市建设到政策体系构建,从基础设施完善到数据资源开发,处处展现着数字化发展强劲势头。

  发展数字经济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剂。2022年,通辽市完成智慧城市初期建设,为城市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如今,海量数据资源在此汇聚,1.25万路视频资源、2100多万条数据接入平台,45个市直部门业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主城区300平方公里正射影像与180平方公里斜射实景数据的采集,让城市管理有了更精细的“数字画像”。

  为保障数字经济稳健前行,通辽市在制度体系建设上持续发力,构建起全方位政策支撑体系。2022年1月,《通辽市“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发布,为未来五年数字经济发展绘制蓝图;同年6月,《通辽市政务数据归集实施方案》出台,规范政务数据管理流程;2024年8月,《“数字通辽”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与《通辽市“数字通辽”建设指导意见》同步落地,30条总体任务为“数字通辽”建设明确路径。同时,《通辽市数字化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与《通辽市本级数据官工作机制》相继实施,从项目管理到人员配置,为数字化建设筑牢制度根基。

  以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为核心,通辽市探索出“数据生产-流通-应用-安全”的全链条管理模式。以数据资源普查为起点,2024年10月通辽市启动全市数据资源普查,已完成46个市直单位的系统与数据目录梳理,290个系统、443个数据资源目录、3987个数据信息项的梳理成果,让政务数据管理拥有“一本账”。

  依托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等四大平台,通辽市456个部门、旗县完成账号注册,发布目录1597条、数据资源2731个,汇聚数据2.5亿条,累计交换量达34.3亿条,数据“大动脉”持续畅通。

  在数据开放与开发方面,通辽市分批次发布无条件开放目录392个,涵盖知识产权、社会保障等10类数据,并试点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开鲁县作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已完成金融、保险等场景的数据需求梳理,2024年实现数据交易额5.3万元,数据价值加速释放。

  一批共性支撑平台为数据应用提供强大“算力”。城市运行状态监测平台的12张监测云图、AI中台的28种算法、视频联网共享平台的2.5万路接入能力……从数据采集到智能分析,这些平台让数据赋能通辽市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

  走进通辽市玉米新技术集成与推广示范基地,11种除草剂控量配方的对比试验田整齐排列,无膜浅埋滴灌系统精准补水。“过去凭感觉浇水施肥,现在按数据说话。”基地负责人王静说,通过水氮资源精准管理技术,基地每亩用水量减少25%,氮肥利用率提升18%,亩产增加120斤。

  在重点项目建设中,通辽肉牛全产业链数字服务项目与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成效显著。肉牛全产业链平台整合10大系统,“四标合一”智能耳标、区块链溯源等技术的应用,让395.5万头存栏肉牛有了“数字身份证”,从养殖到交易的全流程实现智能化管理。

  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则聚焦民生痛点,“健康通辽”小程序让预约挂号、健康档案查询等服务触手可及;全生命周期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让重复检查率从42%降至25%以下,数据赋能让健康服务更普惠。

  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通辽市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底座。截至目前,通辽市已累计建成5G基站7388个,其中农村牧区3411个,2024年2月成功创建“千兆城市”,为城乡居民和企业带来高速便捷的网络体验。

  数据要素的创新应用在通辽市持续升温,2025年“数据要素×”大赛内蒙古分赛决赛(东部赛区)于8月12日在通辽市启幕。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参赛团队的200余名代表齐聚,共同见证这场数据要素创新应用的精彩盛宴。据了解,本届大赛以“数据赋能 乘数而上”为主题,通辽市作为东部赛区协办城市,聚焦现代农业、城市治理、创新赛道、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及医疗保障7个赛道,旨在通过竞赛形式激发数据要素潜能,推动跨领域数据融合应用,打造一批示范性强、复制性广的典型场景。

  下一步,通辽市将聚焦“数字内蒙古”“数字通辽”建设,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和数字化统筹管理,持续深化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政府及智慧城市建设,抓深做实重大项目谋划行动,结合“十五五”发展需求与本地产业发展特色领域,谋划、储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力争纳入国家、内蒙古重点项目库,有序推动全市数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张天琪 张浩天)

编辑:孟捷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