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赤峰

赤峰科技突围越“闯”越“活”——“十大行动”半年报系列报道之五

  全球最大绿色氢氨项目投产,32万吨“草原氢”远销欧亚。

  “猛芯”育种芯片破壁,生猪选育周期从2年压缩至1年。

  朱教君院士工作站落户沙地,科技之绿点染浑善达克。

  1.19亿元自治区资金注入,创新血脉奔涌。

  ——2025上半年,赤峰锚定科技突围深水区,新质生产力在赤峰大地澎湃成势。平台机制破冰释放攻坚动能,产业链条跃升锻造硬核实力,创新主体强基赋能激活内生源泉,一场以科技创新重塑产业格局的系统性变革,正在北疆大地激荡回响。

  创新平台矩阵正在构建,攻关机制破冰突围

  京蒙(亦庄·赤峰)科创产业园建设现场塔吊林立。作为自治区重点培育的"科创飞地",这里已完成投资4.34亿元,即将成为对接京津冀创新资源的前沿阵地。

  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大、中南大学与金通、京航特碳等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合作,6个科技项目入孵赤峰市产业研究院,其中铜渣提取有价金属项目实现成果转化。

  “科技突围,平台是基,机制是钥。”上半年,赤峰创新平台建设提档扩面:“蒙科聚”平台以全区绩效综合评价优秀的佳绩,汇聚1732用户、发布成果需求700项;更引人注目的是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体系的构建——首批“揭榜挂帅”项目聚焦矿业、冶金、种业三大领域,山金红岭、金通铜业、东黎羊绒3家企业成功揭榜,获财政资金300万元,撬动企业投入1100万元。

  平台越织越密,机制供给更强。线上“聚合—撮合—转化”一体推进,线下“园区—实验室—中试线”协同发力,创新“硬支撑”持续夯实。平台打底、机制破冰,赤峰正把分散的创新点连成面、织成网,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稳定高效的制度抓手。

  标志性成果竞相涌现,产业链条纵深跃升

  突围行动的核心在于关键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在生物育种领域,赤峰家育种业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整合抗病与经济性状位点的“猛芯”育种芯片实现跨越式突破。该芯片将种猪选育周期由2年压缩至1年,带动商品猪日龄缩短10天,饲料转化率提升8%,年产值达1.2亿元,为解决种猪“卡脖子”问题提供赤峰方案。

  氢能产业链条更实现全链突破。慕帆能源全球首台氢氨双燃料8MW燃气轮机完成满负荷试验;远景氢氨项目获联合国能源转型变革者大奖,其首创的离网制绿氢技术使生产过程100%使用绿电和中水。实现首期32万吨绿色氢氨项目顺利投产,近日,在大连市完成全球首次绿色船用氨燃料加注作业,填补船舶绿色氨燃料加注品类的空白,千亿级氢能生态圈加速成型。

  储能技术同样跻身国家前沿。梅捷新能源的固体储热技术入选工信部首批先进适用技术,成为全国储热技术代表。与此同时,大唐赤峰康家营建成蒙东首个电网侧独立新型储能电站,远景400万千瓦时独立储能、右旗空气压缩储能等重大项目梯次推进,500亿元储能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一个个“首创”“首台套”密集落地,硬核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上游技术突破带动中游工艺优化、下游场景拓展,产业链条由“点上突破”迈向“链上跃升”。以点带面、以链成群,赤峰把“样板间”做成“生产线”,把“项目清单”变为“产能清单”,创新势能持续转化为发展胜势。

  创新主体强基赋能,区域能级显著提升

  突围行动的高效推进,离不开创新生态的系统性重构。人才引育方面,朱教君院士工作站落户赤峰,王显瑞入围自治区青年科技创新奖;“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队伍壮大至1085名,技术经纪人达539名,为企业和区域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15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0家,科技领军和标杆企业3家。上半年科技型企业承担自治区项目231个,登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率25%,释放强劲发展动能。红山区更以全区第八的排名跻身科技创新能力一类旗县,成为蒙东地区唯一上榜者。

  研发投入的跃升印证创新活力迸发。上半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统计填报22亿元,同比增加39%。更令人振奋的是,争取自治区科技专项资金达1.19亿元,创历史新高,资金总量居全区第四、蒙东第一,“十四五”累计获批资金达3.5亿元。

  科尔沁沙地南缘“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防护林工程与荒漠化防治内蒙古院士工作站”获得自治区批复,朱教君院士团队将为“三北”攻坚战提供科技支撑;红山脚下,创新平台持续发力,20家市级重点实验室覆盖农牧医药矿等关键领域,科技突围的种子,正在赤峰沃土上拔节生长。

  企业唱主角、平台作支撑、人才当先锋,创新“地方队”梯次壮大。产学研用深度耦合,科技特派员、技术经纪人等机制直插一线,创新要素加速向项目汇聚、向企业集聚。研发投入稳步抬升、政策支持持续加码,区域创新活力全面迸发,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良性生态。

  笃行致远,惟实励新。2025时间过半,寻找突破的脚步还从未停息:

  ——当企业家手握“揭榜挂帅”令箭主导技术路线。

  ——当院士团队携生态治理方案扎根黄沙前线。

  ——当539名技术经纪人穿行于产学研通道。

  创新力量的深度觉醒,正逐渐为这座城市注入奔涌向前的核心动能。赤峰坚持以改革激发创新、以创新塑造优势、以项目提升能级,在“平台—项目—产业—生态”的良性循环中持续放大比较优势,当草原的风化作驰驰不息的能量,这座北方之城正以科技突围的密钥,开启新质生产力的星辰大海。

编辑:孟捷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