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乌兰察布

察右中旗:良田梳“新妆” 振兴谱新篇

  眼下,光照充足、温度适宜,几场及时雨更添滋润,察右中旗的田间地头里,各类农作物正趁着好时节“你追我赶”地生长。走进乡间田野,只见连片的绿意如同为大地披上了“新妆”,作物在阳光雨露与微风中舒展身姿,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一幅丰收在望的图景正徐徐铺展,为乡村振兴绘就出蓬勃的新画卷。

  科技赋能,为振兴画卷添“新”彩

  马铃薯、小麦、燕麦等作物,是察右中旗粮食生产的“主心骨”。今年以来,当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一手稳面积、一手提单产,结合农作物种植的区域性特点,以“早规划、快行动、精管理”的科学理念统筹种植全流程,从农资储备到技术指导全程保驾护航,高质高效完成春耕春播。

  如今,作物已进入生长关键期,田间地头的“科技范儿”愈发亮眼:规模种植户的无人机像灵动的小鸟穿梭在绿浪间,精准开展植保作业;加装导航的“铁牛”(农机)灵活穿梭,高效完成中耕、锄草;铺设了地下“主动脉”的农田,通过“毛细血管”般的滴灌系统,为作物点对点输水、施肥……农技、农艺与农机的深度融合,让每一项工作都力求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经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开展苗情、墒情、病虫害等“全面体检”显示,当前各类作物根系发达、茎秆壮实、长势健旺。

  规模升级,为振兴根基注“实”力

  察右中旗保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当地产业规模化升级的生动缩影。合作社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深耕精细化管理与绿色种植,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也为周边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

  “今年我们在原有2000亩基础上,新增了600多亩马铃薯种植面积;我弟弟的种植规模也从去年的2000亩扩大到3000多亩。”合作社负责人王树平介绍,在内蒙古农科院专家团队及市、旗、乡三级科技人员的全程指导下,他们彻底告别了传统管理模式,如今从导航农机耕种收、无人机植保,到精准滴灌、订单销售,各环节环环相扣、高效衔接。“我们根据市场需求更新品种,今年重点种植麦肯、希森、刘平一号、太和一号等品种,这些品质过硬、竞争力强。”

  越来越多的种植户主动加入这股“升级潮”。被称为“土专家”的双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丰,今年按新理念整合周边村民土地800多亩,采取“院校+经营主体+农户”模式,通过高垄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搭配订单销售,建成马铃薯单产提升示范区。

  从“单兵作战”到“体系协同”,种植模式的转变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更有效规避了市场风险,为乡村振兴筑牢了产业根基。

  近年来,察右中旗始终将粮食安全放在“三农”工作首位,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以“保面积、提单产、创品牌”为抓手筑牢粮食安全屏障。同时,聚焦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通过“控水、控肥、控药、控膜、适机”协同发力,叠加科技兴农、智能农机助力、模式创新汇力、品牌打造拓力、农业执法护航等举措,用工业化思路发展现代农业,探索出一条主体多元、造血持久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持续提升粮食作物综合生产能力,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底气更足。

  (云娜  郝勇君)

编辑:贾小燕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