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米兰冬奥会开幕已不足200天,中国冰雪健儿正厉兵秣马、全力冲刺。

此刻,来自各省市的28名速度滑冰运动员,正在位于呼伦贝尔市的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进行为期3个月的赛前集训,为米兰冬奥蓄力。
晨光中,刀锋在冰面上划下新痕,28道身影划入这片被晨光镀金的冰场,冰刀嘶鸣如箭离弦。每一次摆臂、每一次转弯,都被教练王楠的目光细细丈量。“坚持、臂甩开”的指令,是对技术毫厘之差的苛求。

运动员们每天都要进行6—8小时的训练,上午进行上冰训练,下午是体能和陆地专项训练。在此阶段,运动员们需要把夏训提升的能力转为冰上能力。速度滑冰国家队教练员王楠说:“现在处于备战米兰训练周期,所以训练强度很大,我们希望在米兰有所突破,不只是个人的突破、全队的突破,更是为国争光的突破。”

这支由各省市精英组成的队伍,年龄跨度从17岁到30岁左右,每个人的履历都写满赛场荣光。他们肩负着为国家争光的使命,怀揣着对冰雪运动的热爱,在呼伦贝尔这片运动场上拼尽全力。而武大靖的转型,更是为这支队伍增添了厚重的使命感。从短道速滑到速度滑冰,对这位老将而言是不小的挑战。“先取得进入米兰的资格是关键,一步一个脚印,只要努力到位,站在赛场上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武大靖说,“在这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小朋友们,也是内蒙古的后备人才,一起在这进行训练,能相互交流、共同进步。”训练中,他一边打磨新技,一边为后辈校准动作,冰刀划出的轨迹里,既有个人突破的执着,更有薪火相传的温情。

“国家队在关键阶段选择来到呼伦贝尔训练,足以证明这里的保障是非常不错的。”教练王楠说。选择呼伦贝尔作为冲刺之地,源于这片冰雪沃土的硬核实力。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在“十四冬”成功举办后,不到两年,已经承办各级各类冰上赛事20余次,每年承接全国各地20余支专业队训练。18.3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里,涵盖速度滑冰馆、短道速滑馆、冰壶冰球馆、媒体中心及运动员公寓等五大功能区,9.6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下,藏着让运动员安心冲刺的秘密。“无论从生活保障还是训练保障都很好,尤其在训练保障方面,从冰面、到空气还有除湿系统都是比较好的,这个月份全国大多数冰场的冰面易结霜,但呼伦贝尔控霜做得特别好,对滑行是很有帮助的。”王楠说。
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不仅服务专业赛事和训练,还积极向社会开放,定时提供免费上冰服务,吸引了大量冰雪运动爱好者前来体验。同时,承接全市10余所中小学校滑冰课教学训练,每年专业上冰约5万人次,教学上冰7万人次,社会免费开放上冰4万人次,这一举措不仅激发了全民参与冰上运动的热情,也为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后冬奥时代,中国冰雪运动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而“十四冬”的圆满落幕,更为呼伦贝尔这片冰雪沃土发展冰雪运动注入了强大动力。北京冬奥会点燃的全民冰雪热情,在这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专业训练与群众运动共生,赛事遗产与产业创新共振。当中国“冰”团在米兰赛场上奋力冲刺时,他们身后,是一座城市用冰雪资源书写的发展答卷,是一个国家从冰雪运动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坚实步履。
呼伦贝尔,正全力为中国冰雪运动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一场场关乎中国冰雪荣耀的冲锋,将在这片冰雪沃土上持续上演。(王爽 张蕊 郑浩天 刘绍睿 包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