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论评论

“全家腐”不仅是家风出了问题

  《中国纪检监察报》日前刊发“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系列综述”,文章点名了多位“家族式腐败”的官员。比如清远市清新区委原书记郑小燕,与丈夫、弟弟、妹妹、女婿等8名亲属共同涉案。

  在“全家腐”这个腐败品类中,郑家涉案人数并不是最多的,多者如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荣,夫妻联手、父子上阵、兄弟串通、七大姑八大姨共同敛财、花样百出,共有十余名家庭成员涉案;涉案金额也不是最多的,巨者如海南省委原常委、海口市委原书记张琦,“全家腐”涉案金额超1亿元。但郑小燕的行为却是最霸道、最露骨的——为了让丈夫充当“大堂经理”,指使当时47岁的丈夫陈某提前退休;为了让弟弟成为政府工程“二道贩子”,指使弟弟郑某夫妇双双辞去公职。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公职,在郑小燕眼中一文不值,远不如权钱交易更有性价比。

  纵观“全家腐”案件,常见的桥段是:腐败官员抹不下面子,被亲情裹挟,在半推半就中放弃原则和底线,一步一步陷入权钱交易浑水之中,多少有点被动的意思。郑小燕则不同,她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主动拉亲人下水、亲自指挥亲人行动,甚至连“分赃规则”都由她说了算。可见,她是“全家腐”的“总导演”、“全家覆”的“操盘手”。因此,自2023年2月被立案审查调查之后,她的“大名”就经常见诸各大媒体,成为“全家腐”的典型人物。

  风腐一体、同根同源,放在“全家腐”上也适用。发生“家族式腐败”,肯定是家风出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家风、家规是一道无形的“防火墙”,家风正、家规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事就不可能发生。痛定思痛的郑小燕也意识到这一点,她在忏悔书中写道:“家风家教绝不是小事,管好身边人是大事!”然而,这世上没有后悔药。

  想深一层,“全家腐”不仅仅是家风出了问题。权威报道提到,2013年至2019年间,郑家承担了当地大部分政府工程项目,其他经营者如果没有向郑小燕行贿,很难顺利承揽项目。数年期间,一个地区大部分的政府工程项目被一个家族把持,这种现象极不正常。反常现象的背后,是一系列显规则遭到破坏、潜规则大行其道,其中所潜藏的问题和缺位的责任,比“全家腐”更值得拷问与反思。仅说一点,行之已久、程序严格的工程招投标制度,为何在郑家面前形同虚设?在这一责任链条中,有多少人没有做到坚持原则、守土有责?哪怕内部知情人事后及时举报,也可以让组织早日发现她的问题,以便迅速查处、及时止损,不至于让她横行霸道这么多年。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党风廉政建设,既要把家庭打造成砥砺品行的“磨刀石”、抵御贪腐的“防火墙”,也要在外部织密“制度笼子”、装好“杀毒软件”。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