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乌海

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 群众健康福祉“提上来”

  “离得近、服务好、费用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放心补牙。”8月13日,在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刚做完口腔治疗的居民贾桂英为这里的便捷就医服务竖起了大拇指。这是海勃湾区中医医院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惠及民生的生动写照。

  自2023年乌海市启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以来,海勃湾区中医医院整合海勃湾区人民医院、千里山镇中心卫生院及海北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起覆盖全区34.37万常住人口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打造出“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闭环服务体系,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扎根群众“家门口”。

  资源“一盘棋”:打破壁垒 让服务更高效

  “过去各医疗机构‘各管一摊’,不仅设备重复采购造成浪费,人员调配也常遇阻碍;如今‘七统一’管理模式下,资源用得顺顺当当。”海勃湾区海北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海波感慨道。

  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成立之初,便以“七统一”管理模式破题,通过推行“6S”标准化管理,实现医疗质量与运营效率同步跃升;通过统一规划设备配置与基建布局,有效避免资源闲置浪费;通过搭建覆盖全集团的信息平台,检验、影像、心电等数据专线稳定联通,仅今年2月至4月就高效审核报告4045份,让“数据跑路”替代患者跑腿。

  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主治医师王吉亮对此深有体会:“以前,拍个片得专门跑医院;现在,咱们社区就有设备,而且各机构检查结果互认,拍完片线上一传,半小时就能收到诊断结果,对患者来说很方便。” 在海勃湾区新华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民石金良的感受更加直观:“以前社区开不到的降压药,现在通过‘共享智慧药房’,15分钟就能取到,价格还和大医院一样!”

  今年,医疗集团依托药品下沉机制与信息化系统升级,创新打造“共享智慧药房”,实现1700余种药品跨机构共享调配。“药品下沉、信息联通、双轨配送”三大举措发力,让患者取药时间从“半日往返”压缩至“15分钟办结”,目前已服务辖区5家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采购成本下降30%。

  服务“沉下去”:专家常驻 让健康有“医”靠

  “您这儿长了颗智齿,旁边的牙齿也需要修复。别着急,咱们一项一项治疗……”8月13日一早,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主治医师孙鲁鹏准时上岗。作为医疗集团派驻基层的“常驻专家”,他周一到周五都会在此坐诊,每天能接诊10余位患者,精湛的技术和细心的服务让不少患者都慕名而来。

  过去,基层医疗机构常因缺乏专科医生,不少常见病、慢性病患者不得不往返奔波于上级医院。医疗集团成立后,率先推行“专家下沉”机制:从海勃湾区中医医院、海勃湾区人民医院的眼科、口腔科等12个科室选派多名骨干医生,每周固定时间到基层医疗机构坐诊,有效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与此同时,医疗集团聚焦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组建了以“专科(全科)医师、公卫医师、护士”为核心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强化“专全结合、医防融合”,突出全周期健康管理。目前,医疗集团内120支签约团队已为辖区34.37万人提供服务,签约覆盖率达63.2%。

  中西医协同:全周期守护 让健康有“温度”

  学习八段锦、体验针灸推拿、品尝中药茶饮……每周五傍晚,海勃湾区中医医院西侧小广场的“中医夜市”总是人头攒动。医护人员变身“夜市摊主”,现场展示针灸、推拿、刮痧、耳贴、中药汤剂调配等传统技艺;市民纷纷“探店”,沉浸式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海勃湾区中医医院充分发挥中医优势与辐射作用,目前已经成功创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中医药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全区已建成7家示范型、优质型中医馆,联合成都中医药大学成立老年病防治临床研究中心,让艾灸、针刀等64项中医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医疗集团还同步打造了“三高之家”基地,为3.02万名“三高”患者建立档案,结合中医特色健康管理,让慢性病管理更精准。此外,通过“公共卫生信息化平台”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可为失能老人、残疾人等提供58项智慧家庭病床服务,将医防、医养融合真正落到实处。

  从资源整合到服务下沉,从智慧赋能到中西医协同,海勃湾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正以“闭环服务”守护居民健康。随着海勃湾区慢病健康管理中心建设推进、与市级医疗集团合作深化,一张“急重症有保障、慢性病有特色、中西医相结合”的健康守护网将更高效、更暖心,持续为居民带来稳稳的获得感。(鲍维)

编辑:朱国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