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科左中旗的街头巷尾,107本带着泥土气息的村情手册正成为驻村干部的“随身宝典”。这些手册没有统一的面孔——有的记录着村里“雨露计划”的落实情况,有的标注着危房改造情况,有的记载着抚恤补助在乡复员、退伍军人生活补助情况,字里行间藏着107个嘎查村独一无二的“民生密码”。
村情手册定制行动的背后,是一场跨部门的民生协作。科左中旗委组织部牵头统筹协调,联合农牧局,邀请教体局、医保局、林草局等11家单位带着政策“工具箱”主动下沉,将义务教育补贴、技能培训细则、草原生态奖补等惠农惠民政策逐一解码,更新审核后形成标准化模板。不同于以往“一刀切”的文件汇编,这次的模板特意给足“留白”,让107支驻村工作队可以根据本村的基本情况、人口结构和政策落实等进行“填空作画”。
“这个村情手册太好了,用起来更贴合村情,电子版也有,随时随地就能拿出来看一看。”一位驻村干部翻着手中的手册说。现在,只要翻开村情手册,就能查看“本村义务教育学生有几名、需申请教育资助的有多少、享受生态护林员补助情况”等定制提示,分管苏木乡镇场乡村振兴的领导则当起“质检员”,逐册审核把关,确保每一项记录都精准对应民生需求。
政策落地既要精准,更要入心。11家单位在更新《科左中旗惠农惠民政策汇编》的同时,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290道“民生考题”——从“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发放稳岗劳务补贴条件”到“退耕还林的补贴标准”,设置单选、多选、判断等多种形式,让驻村干部在答题中吃透政策细节。“以前给村民讲政策总怕说错,现在这些问答题就像‘政策试纸’,答一遍心里就有底了。”一位刚完成测试的驻村干部笑着说。
从11家单位的政策“拼图”,到107支工作队的村情“素描”,再到乡镇领导的层层把关,科左中旗用一本本带着温度的手册,架起了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桥梁。这些手册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写满了“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落实什么”的民生承诺,让每一项政策都能精准滴灌到田垄间、心坎上。(张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