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巴林右旗百万亩玉米田,绿浪翻滚,一派生机盎然。当地依托科技创新和规模化经营,全力推行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为秋粮丰收筑牢基础。
在西拉沐沦苏木的万亩现代化玉米制种基地,搭载北斗导航的无人机在进行精准高效的“一喷多促”飞防作业,有效延缓叶片衰老,保障籽粒灌浆。基地采用耐密植品种,株距控制在17厘米左右。如同“大地毛细血管”的智能滴灌系统高效运转,较传统灌溉方式节水率达40%。农机手王铁军驾驶着装有北斗导航的中耕机在托管基地作业,200亩地的追肥,半天就能精准完成。目前,全旗11家农机合作社的167台智能农机装备,为规模化种植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保姆式”托管服务,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看这母本棒子多饱满!预计亩产能到700斤,按每斤7元的订单价,亩利润能超2000元。”种植户轻抚着颗粒饱满的玉米棒,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巴林右旗精心培育的这些优质玉米种子,被誉为“玉米芯片”,市场价值显著提升。不仅是东北地区玉米育种的重要种源基础,更通过订单农业模式,在丰收后销往东北广阔粮仓,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一环。
为大力推广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当地创新采用“1个方案+1张作战图+1支先锋队+2个试验园+多次培训”模式,以9个百亩示范片为引领,推动20万亩技术落地生根。旗统计局与农牧局联合开展的“田间寻实数”行动数据显示,规模化生产托管区通过“统种共富”模式,实现了统一管理和销售,玉米亩均增产达200斤,有效促进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巴林右旗将玉米产业定位为富民强旗的重要支柱,坚持践行守“金色土地”根基、用科技“金钥匙”、锻融合“金链条”、结惠民“金果子”的“四个金”发展理念,这一理念已成为全旗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行动指南。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承载着政策精准滴灌、科技硬核支撑与农人辛勤耕耘的共同期盼。穿梭的农机与忙碌的身影,正为筑牢“塞北粮仓”、端牢“中国饭碗”贡献着坚实的巴林右旗力量。(于红璇 其乐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