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暑运正酣,在黑龙江加格达奇站上,6245次列车长于占武一句带着东北腔的“Hello!The train is leaving soon!”让外国游客会心一笑。这列穿行大兴安岭的绿皮“慢火车”,以45公里时速、54元全程票价,默默行驶了近半个世纪。
在我国广袤的铁路网上,共有81对公益性慢火车经停691个偏远站点,年均运送旅客超6000万人次。它们是国家对发展不平衡现实的主动作为,黑龙江6245次列车,即使乘降点仅一两户人家,依然准时停靠;成昆铁路上的5633次坚持不足40公里时速,三十年如一日维持2元最低票价,并设有“赶集车厢”允许老乡先上车后补票。
“慢火车”正焕发新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共富网络”。大凉山的5633次列车,牲畜区与乘客区用栅栏分隔,USB接口方便直播,车窗被改造成传递山货的“快递口”,图书角变身流动课堂。湘黔交界的7272次“卖菜专列”,拆除座椅的车厢每日运送苗乡果蔬,列车未到站,直播订单已纷至沓来,在铜仁站外形成日均5万元的“麻阳集市”。
速度丈量发展,温度照见初心。发展是为了什么?慢火车用蜿蜒轨迹给出了温情的答案。 它是凉山学子走出大山的“校车”,三十七年护送37名学生考入重点大学,承载着改变命运的期冀;它是黑龙江三江平原的“插秧专列”,每年以2元票价运送20万务工人员,支撑起3亿元劳务收入,托举起无数家庭的生计与希望。
铁轨延伸向远方,画出一道发展的“双行线”。高铁以风驰电掣之势推动经济脉动,慢火车则守护民生底线。当疾驰的复兴号与悠悠绿皮车在同一条轨道上相遇,中国式现代化的完整图景才真正清晰——最快的速度从不是唯一目标,让最远山村的灯火也能被发展照亮,才称得上真正的抵达。(刘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