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综合新闻

直击国内优质羊草种源短缺痛点 国家级“高产优质节水多年生人工草地试点建设”项目启动

  本网呼伦贝尔8月16日电(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李可新)8月12日,呼伦贝尔农垦浩特陶海农牧场公司第四连(队)的天然草原上,深松整地机按照30厘米以上标准深度有序作业,卫星导航系统确保耕堑百米直线误差不超20厘米——这标志着国家级“高产优质节水多年生人工草地试点建设”项目正式启动,为我国北方草原退化治理注入新动能。

  我国草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1.7%,但70%存在不同程度退化,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可利用草原退化面积占比超35%,天然草场产草量较20世纪80年代下降40%。生态保护的硬任务与畜牧业发展的饲草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草原治理的突出难题。

  为此,2025年4月,国家林草局印发《关于商请指导实施多年生人工草地试点建设的函》,明确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和新疆昭苏马场启动试点。浩特陶海农牧场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7.45万亩草场基础及完善的机械化设施,成为本地区首个项目实施单位。

  作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部署的重点试点项目,该项目紧密呼应“草种业振兴行动”国家战略,直击国内优质羊草种源短缺痛点,计划在4779亩天然草原上科学建植多年生羊草,探索草原生态修复与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路径。

  选择羊草作为核心品种,正是看中其生态与经济的双重价值:其根系可达2.5米深,能形成三维固沙网络,使地表输沙量减少78%;同时干草粗蛋白含量达11%—15%,是优质饲草。项目采用“种子田+商品草田”模式,600亩水浇地用于培育优质种源,4179亩旱地建设商品草生产基地,预计3年后旱作亩产可达220公斤,是中度退化草场的7倍,将有效缓解草原保护与过牧的矛盾。

  为适应呼伦贝尔高寒气候,项目团队制定了精准种植规程:8月播种,亩播量2公斤,配合测土配方施肥10—20公斤;第一年刈割1次,从第二年起,旱地年刈割1次、水浇地2次,既保证牧草品质,又促进根系发育。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全程参与技术指导,从种子处理到田间管理形成标准化流程。

  目前,围栏内的土地已完成播种。这片中度退化的天然草场,3年后将实现“双重蜕变”:生态上,植被盖度提升40%以上,防风固沙效率提高60%,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增加0.1个百分点,每年减少地表径流60%以上,成为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屏障的重要支点;经济上,预计第五年商品草田亩利润达175元,种子田亩利润超600元,4779亩项目区年收益将突破300万元,带动经营收益增长15%—20%,同时600亩种子田年产种量可达1.2万公斤,缓解国内优质羊草种源短缺难题。

  “项目既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也是落实种业振兴行动的具体举措。”浩特陶海农牧场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试点将为北方草原退化治理提供“生态修复+产业培育”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编辑:孙丽荣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