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地评线

多维度推进诚信建设 助力社会发展

  在数字技术重塑社会形态的今天,诚信建设已经超越了传统道德范畴,成为一项涉及经济安全、社会治理和文化传承的系统性工程。从直播带货中的虚假宣传,到科研领域的学术不端;从企业财务造假引发的资本市场震荡,到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信任危机,诚信缺失正以新的形态侵蚀着社会。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构建法律、技术、文化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使诚信成为社会运行的底层代码。

  诚信是中华文明的千年传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广为流传,“一诺千金”的佳话更是传颂千古。“诚信农妇”武秀君、“油条哥”刘洪安,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中国人以诚立身、守信践诺的精神风貌。古往今来,诚信是社会不可或缺的运行规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当诚信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认同,就能形成“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的良性生态。

  市场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某些领域的“诚信失守”现象令人深思:一些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弄虚作假,危及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少数个人为获取不当利益,恶意拖欠债务、逃避执行。这些行为不仅增加了社会交易成本,更动摇了公众对制度的信心。

  在现代化进程中,诚信面临多重挑战。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诚信始终是行为规范的基准,是安身立命的道德标尺。

  破解诚信难题需要制度与道德的双重发力。浙江“信用浙江”建设推出的“信易贷”模式,将信用积分与金融服务挂钩,使守信者能够享受实际的便利;深圳建立的个人破产制度,不仅保护了创业者的合法权益,也明确了失信惩戒的规则,展现了现代法治的温情与刚性。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当技术赋能信用监管,当制度护航诚信建设,就能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限”的良性机制。

  诚信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关乎社会的未来发展。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为实现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诚信之花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绚丽绽放。(文/宋晨旭 包头市委网信办推荐)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