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片

手术

问诊
在8月19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记者深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记录了医生在十二时辰里的工作状态。那些无影灯下的汗水、显微镜前的凝望、深夜病历上的墨迹,都是对“医师”二字最铿锵的注解——所谓英雄,不过是穿着白衣的凡人。
卯时·晨光(5:00~7:00)
晨光微露,重症监护室警报骤响,医护人员冲向新转入的患者。插管、给药、调整呼吸机参数,监护仪的蜂鸣声中,他们用身体筑成最后一道防线。
辰时·精研 (7:00~9:00)
放疗计划室里,医者凝视屏幕上交织的3D肿瘤影像与剂量曲线,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出生命的算式,每一组数据都是与死神的谈判。
巳时·关怀(9:00~11:00)
门诊室里,医生的听诊器还带着上一位患者的体温。“疼了多久?吃过什么药?”每一个问题都精准指向病因,每一句安慰都暗含治疗智慧。
午时·坚守 (11:00~13:00)
无影灯下,手术团队错过饭点。主刀医生额间渗出细汗,副手精准递上器械,麻醉师紧盯监护仪波动。肿瘤切除如同拆除定时炸弹,每一秒都是与时间的赛跑。
未时·传承 (13:00~15:00)
办公室内,年轻医生围着导师讨论病例。专家指着CT片讲解结构,沙哑的嗓音里是多年的经验沉淀,“传帮带”的薪火在此刻燃烧。
申时·陪伴 (15:00~17:00)
门诊大厅人潮涌动。医生快速翻阅病历,温和地为患者家属讲解用药注意事项。同样的叮嘱重复千百遍,只为减少患者一丝迷茫。
酉时·暗战 (17:00~19:00)
核磁室外,医生们并肩解析流动的影像。有人突然指向屏幕某处,众人凑近——那个细微的阴影可能是转移灶?争论、查证、再确认,诊断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暗战。
戌时·洞察 (19:00~21:00)
病理科的灯光亮起,医生俯身显微镜前,在组织切片的微观世界里抽丝剥茧,为临床提供“金标准”诊断。
亥时·孤灯 (21:00~23:00)
安宁疗护病房里,医生弯腰为患者调整止痛泵。孤灯下,医生敲击键盘,记录下代表患者生命体征的病历,也记录着患者“想吃烧麦”的心愿。
子时·星火 (23:00~1:00)
住院部走廊只剩值班医生的脚步声。办公室的台灯下,他反复修改明天的手术方案,电脑屏幕的光映着墙上的家属锦旗。
丑时·微光 (1:00~3:00)
实验室培养箱发出幽蓝的光。医生记录着抗癌药物实验数据,试管碰撞声里,藏着可能改变千万患者命运的希望。
寅时·破晓 (3:00~5:00)
护士站的时钟滴答作响,监控屏幕的光映着年轻护士疲惫却警觉的脸。这是黑夜最深的时刻,也是黎明最近的时刻。 文·摄影/草原云·北方新报首席记者 王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