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 > 本网原创

医者:十二时辰里的生命守护

mmexport1755417762194.jpg

  知名专家耐心为患者解读病情

病理科医生进行病理诊断

mmexport1755417770409.jpg

  致敬第八个中国医师节

mmexport1755417774660.jpg

  资深专家带领科室医生共同分析患者病情

mmexport1755417778641.jpg

  门诊医生为家属解读注意事项

mmexport1755417782629.jpg

  主刀医生(左)与团队密切配合进行肿瘤切除

mmexport1755417786473.jpg

  医生于万家灯火中加班完成病历

ICU医生正在做接诊准备

mmexport1755417795896.jpg

  放疗专家正在商讨放疗计划

mmexport1755417800284.jpg

  影像科医生正在为患者做影像检查

mmexport1755417804485.jpg

  光影之下专注于毫厘之间

  在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记者深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以光影为笔,记录了医生在十二时辰里的工作状态,勾勒出肿瘤医者如何在精密科技与深沉人文的交汇处,为生命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

  卯时·晨光(5:00~7:00)

  晨光微露,重症监护室警报骤响,医护人员冲向新转入的晚期患者。插管、给药、调整呼吸机参数,监护仪的蜂鸣声中,他们用身体筑成最后一道防线。

  辰时·精研(7:00~9:00)

  放疗计划室里,医者凝视屏幕上交织的3D肿瘤影像与剂量曲线,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出生命的算式,每一组数据都是与死神的谈判。

  巳时·关怀(9:00~11:00)

  门诊室里,医生的听诊器还带着上一位患者的体温,“疼了多久?吃过什么药?”每一个问题都精准指向病因,每一句安慰都暗含治疗智慧。

  午时·坚守(11:00~13:00)

  无影灯下,手术团队错过饭点。主刀医生额间渗出细汗,副手精准递上器械,麻醉师紧盯监护仪波动。肿瘤切除如同拆除定时炸弹,每一秒都是与时间的赛跑。

  未时·传承(13:00~15:00)

  办公室内,年轻医生围着导师讨论病例。专家指着CT片讲解结构,沙哑的嗓音里是多年的经验沉淀,“传帮带”的薪火在此刻燃烧。

  申时·陪伴(15:00~17:00)

  门诊大厅人潮涌动。医生快速翻阅病历,温和地为患者家属讲解手术前的注意事项,同样的叮嘱重复千百遍,只为减少患者一丝迷茫。

  酉时·暗战(17:00~19:00)

  核磁室外,医生们并肩解析流动的影像。有人突然指向屏幕某处,众人凑近——那个细微的阴影可能是转移灶?争论、查证、再确认,诊断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暗战。

  戌时·洞察(19:00~21:00)

  病理科的灯光亮起,医生俯身显微镜前,在组织切片的微观世界里抽丝剥茧,为临床提供“金标准”诊断。

  亥时·孤灯(21:00~23:00)

  安宁疗护病房里,医生弯腰为患者调整止痛泵。孤灯下,医生敲击键盘,记录下代表患者生命体征的病历,也记录着患者“想吃烧麦”的心愿。

  子时·星火(23:00~1:00)

  住院部走廊只剩值班医生的脚步声。办公室的台灯下,他反复修改明天的手术方案,电脑屏幕的光映着墙上的家属锦旗。

  丑时·微光(1:00~3:00)

  实验室培养箱发出幽蓝的光。医生记录着抗癌药物实验数据,试管碰撞声里,藏着可能改变千万患者命运的希望。

  寅时·破晓(3:00~5:00)

  护士站的时钟滴答作响,监控屏幕的光映着年轻护士疲惫却警觉的脸。这是黑夜最深的时刻,也是黎明最近的时刻。

  从晨光微露到满天星斗,十二时辰的轮回里,肿瘤医者们以科技为矛,以仁心为盾,在生死交织的战场上,将每一个平凡时刻锻造成生命的奇迹。那些无影灯下的汗水、显微镜前的凝望、深夜病历上的墨迹,都是对“医师”二字最铿锵的注解——所谓英雄,不过是穿着白衣的凡人。文·摄影/草原云·内蒙古新闻网首席记者 王树天

编辑:郝小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