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应如此

以数智文化场景赋能高校思政创新发展

  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科技和人文互融互促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突破方向。2025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强调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新范式,推动大模型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维度、全方位提升思政引领力,迫切需要探索数智文化场景赋能高校思政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推动高校思政工作转型升级。

  推动高校思政工作文化创新。这种创新在于通过技术重塑文化传播逻辑、强化文化认同、优化文化内容等,形成“技术为体、文化为魂”的共生关系,实现思政引领力从传统到现代的范式跃迁。一是创新重塑思政工作的文化传播逻辑。传统思政以“师—生”的单向知识传递为主,而数智技术通过沉浸式场景,将思政内容转化为可体验、可交互的文化符号,将“大思政课”从课堂延伸至社会大课堂,形成“虚实融合”的文化传播新生态。二是强化人机协同的导学关系与文化认同。数智技术并非替代教师,而是通过“人师”与“机师”的分工协同优化引领效能,达成人文与科技元素融合的共生共荣。如“AI马克思”平台承担知识检索与答疑功能,教师则聚焦思想引导与情感关怀,形成“机器辅助知识传递+教师主导价值引领”的互补模式。这种协同机制既提升效率,又确保思政教育的人文温度。三是实现从静态文本到动态生成的文化内容创新。生成式AI使思政内容突破传统教材的静态框架,将专业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深度融合,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有机延伸。

  推动高校思政工作资源更新。以数智文化场景赋能高校思政创新发展,不仅体现在思政资源的形式更新上,更体现在资源实时更新、拓展丰富与开放共享的全流程优化。一是推进数智驱动的动态资源创新,实现从经验预设到实时更新的转变。数智技术通过实时采集多元数据(如课堂互动、在线学习等),构建动态数字资源库,实现资源的“自生长”。如,高校通过教室摄像头、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采集课堂数据,结合大思政云平台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动态调整思政内容,自动生成契合学生需求的思政资源。二是构建虚实融合的场景,突破时空边界,丰富资源形态。数智技术通过具身智能、增强现实等技术,扩展思政资源的形态,将理论教学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通过构建红色文化场景、跨时空对话场景等,强化感官刺激以促进价值内化,不断拓宽高校思政资源场景边界。三是实现跨域协同的资源共享,打破资源孤岛,构建开放生态。数智平台通过数据互联与资源共享,推动思政教育从“校内闭环”转向“社会协同”。如,校际资源互通、校企合作开发、社会资源下沉等能够推动优质思政资源普惠化。这种开放生态通过多元主体参与,能够不断提升资源质量。

  推动高校思政工作组织革新。数智文化场景通过组织形态革新、组织协同机制优化、组织文化的适应性变革,为强化高校思政工作的组织力提供全面系统的动力支持。一是在技术驱动下推进组织管理革新。通过沉浸式交互和跨时空联结重塑思政教育场景,实现教学场景的智能化重构。区块链技术为教育数据管理提供了新范式,区块链系统可实现教育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权限控制,确保学生成绩、证书等信息不可篡改且可追溯。将这一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管理,能够构建可信的教育评价体系,形成全面的数字思政档案,实现高校思政管理流程数字化再造。二是促进组织协同机制的优化升级。数智技术能够打破教育资源的壁垒,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推进跨校际资源整合。通过建设思政课教学资源库,整合跨学段、跨学科的教学素材,能够实现优质资源的动态共享。数智文化场景催生了“政校企社”多元主体的协同机制,形成多主体协同育人。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发的AI辅导员、虚拟思政导师等产品,能够将企业的技术优势与高校的育人需求有机结合。三是推进组织文化的适应性变革。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应具备数字技术应用、数据素养等能力。通过开展“AI+思政”师资培训项目,能够帮助教师适应技术变革、提升数字化履职能力。要在数智场景中构建信任文化,通过“情感交互”和“身份联动”筑牢数智信任基石;要在虚拟场景中设计情感共鸣环节,在师生间建立数字身份与物理身份的联动机制,确保虚拟互动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以数智文化场景赋能高校思政创新发展,不仅实现了文化资源形式的现代化转型,更通过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和技术赋能的创新实践,促使高校思政工作转向数据驱动和多维互动。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数智场景应用与思政引领力、人文价值的深度融合,推动数智思政从“工具赋能”迈向“价值共生”,努力培养出更多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者:周胜强 系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