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区憋尿等待、高速服务区及车站望“厕”兴叹……“女厕门口排长队”这一困扰女性多年的“出行痛点”,终于迎来制度性破局。今年8月起,《甘肃省妇女权益保障条例》正式施行,明确规定城市公共厕所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比例需提高至3∶2,人流集中场所更要达到2∶1。作为全国首个以地方立法形式锁定公厕男女厕位比例的省份,此举不仅精准回应了千万女性的现实诉求,更彰显了公共服务从“形式平等”迈向“实质公平”的温度与进步。

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公厕排队的“性别鸿沟”,绝非小题大做。从生理特点看,女性如厕平均时长是男性的2-3倍,经期、孕期、哺乳期等特殊阶段的需求更是刚性存在;从生活场景看,女性携带幼儿、陪同老人如厕的情况更为普遍,对厕位数量的实际需求本就更高。但长期以来,不少公共场所公厕沿用“1∶1”的“平均分配”模式,看似“一视同仁”,实则无视性别差异造成的需求失衡。这种“一刀切”的规划,让“排队半小时”成了女性出行的“隐形枷锁”,也将公共服务中的“性别盲视”暴露无遗。
甘肃以立法形式明确厕位比例,3∶2或2∶1的比例数字背后,是对女性生理特征的尊重,是对社会角色差异的考量,更是公共服务“以人为本”的写照。新规打破了“平等即均等”的固有思维,用科学的数据支撑替代“拍脑袋决策”,让公共资源分配真正贴合实际需求。
从更深层看,立法的意义早已超越“厕所问题”本身。妇女权益的保障,本就藏在具体而微的生活细节中。比如,从职场上的同工同酬、家庭里的反家暴庇护、教育中的机会均等,再到如今公厕里的“比例调整”,每一个微小的制度进步,都在为平等社会搭建坚实基石。可以说,公厕厕位比例写入立法看似是民生改善的“小切口”,却深刻印证社会对女性权益的保障从“抽象倡导”转向“具体落地”,让女性群体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中都能切实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的暖意。
当然,立法仅仅是起点,真正让制度落地见效才是核心。要防止新规沦为“纸上空谈”,离不开各环节的协同发力:新建公厕必须严守比例标准规划设计,存量公厕要通过科学改造逐步达标;监管部门需建立常态化督查机制,对落实不力的场所及时纠偏;尤其要将“性别平等”理念深植于城市规划源头,让公共服务设计从起步就兼顾不同群体的真实需求。唯有这样,才能让“女厕不排队”的法规愿景真正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实景。
从“排队难题”到“立法破局”,甘肃的探索为全国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样本。公厕虽小,却是丈量社会文明的鲜活标尺;厕位比例虽细,却承载着沉甸甸的民生温度与权益分量。期待更多地方跟进这一务实举措,让城市公共服务充盈人文关怀,当公共设施真正读懂性别差异的细腻需求,当制度保障真正回应民生痛点的迫切呼唤,我们的社会必将朝着更公平、更温暖的方向稳步前行。(刘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