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央媒聚焦内蒙古

【央媒聚焦内蒙古·中国民族报】吴健美:讲好新时代猎民村故事

  2025年8月19日,《中国民族报》第4版刊发题为《吴健美:讲好新时代猎民村故事》的文章,报道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多布库尔猎民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吴健美。她多平台、全方位宣传新时代鄂伦春族猎民新生活,宣传推介旅游和文化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报道全文如下:

  2025年8月19日《中国民族报》第4版

  吴健美,鄂伦春族,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多布库尔猎民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她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领航员”,以文旅产业为依托,拓展致富渠道,推动“铸牢”融入景区,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她是美丽家乡的“推广员”,多平台、全方位宣传新时代鄂伦春族猎民新生活,宣传推介旅游和文化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她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员”,加入“石榴籽宣讲团”,用“小故事”宣讲“大政策”,推动“铸牢”入脑入心。2024年9月,吴健美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2024年初,乘着“哈尔滨旅游热”的东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多布库尔猎民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吴健美,带领伙伴们来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央大街,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户外直播。

  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鄂伦春族姑娘、小伙身着民族服装,在中央大街展示鄂伦春族民歌“赞达仁”,表演“斗熊舞”,同时宣传推介家乡的旅游和文化资源。

  “我们和游客手拉手交流互动,齐声高喊‘中华民族一家亲’时,非常感动。”吴健美说,当时活动现场火爆,直播在线人数达数万人次,单条视频浏览量突破3亿人次。

  这次直播活动走红,并非偶然。2016年,吴健美大学毕业后返乡参加工作。2019年,她选择扎根家乡,成为多布库尔猎民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的一名队员,致力于带领各族群众迈入致富“快车道”。

  也正是这一年,吴健美开始接触短视频,开通了名为“鄂伦春小甜”的视频账号。“我想通过互联网,让更多人看到鄂伦春族猎民的新生活,向世界宣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她说。

  吴健美所在的多布库尔猎民村,是鄂伦春自治旗7个猎民村之一,是一座民俗风情浓厚的现代化和美村寨。她所在的驻村工作队,是一个人均年龄不到32岁的年轻队伍。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吴健美说,他们带领村民种植食用菌、开发民宿、发展特色旅游,不断开拓网络市场,大力发展助农产业链,一幅乡村振兴的画卷在猎民村徐徐展开。

  “我提出将村内闲置房屋改造成特色民宿,这个建议得到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支持。”吴健美说,改造后的14栋新民居简洁舒适且具有民族特色,深受游客喜爱。很快,猎民村民宿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和群众增收的新渠道,仅此一项全村每年可增收10万多元。

  吴健美经常引导村民更新思想观念、学习新技术,紧盯市场需求,发展新的产业。2022年,吴健美引导村民科学种植30万包黑木耳。当年,黑木耳收获1.2万公斤,创收50多万元。

  驻村工作队还积极参与景区经营,推动“铸牢”融入景区景点。“我们着力提高游客与村民互动体验,致力于让游客找到回家的感觉,让村民结交远方的朋友,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吴健美说。

  平日里,吴健美通过短视频宣传家乡的四季风光、传统文化、特色民俗等。后来,她与一名汉族小伙相识,并组建了幸福的家庭。“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看到鄂伦春人今天的幸福生活。”她说。

  作为村里第一个“石榴籽讲解员”,吴健美积极参加呼伦贝尔市“金牌讲解员”培训等活动,不断提升讲解能力和水平。她走进老猎民家中,搜集“盖山与抗联人员结为义兄弟”的英雄事迹,整理鄂伦春族发展变迁的历程。利用这些史料,她在村党群活动中心建设党史学习教育展厅,用真故事宣讲党的民族政策。

  2021年至今,吴健美在全旗各乡镇、相关部门及企业等宣讲70余次,受众达3万多人次。她还将鄂伦春族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研学相结合,面向各族青少年开展“实地研学+线上体验”活动,打造精品研学路线2条,利用博物馆、旅游景点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沿途示范点9个,让各族青少年通过实景实物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让“铸牢”可感可及、入脑入心。

  吴健美和伙伴们先后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黑龙江省饶河县、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宣传家乡文化,学习产业发展经验。2024年5月,她还自费到法国、瑞士、捷克、奥地利、斯洛文尼亚等国家,向世界各地的朋友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网络时代给予我们大展身手的机会,文化赋予我们更多力量和底气。”吴健美说,她将继续为家乡高质量发展发挥力量,努力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拥护者、有力宣传者和忠实践行者。

  制作:杨苏雯

编辑:梁波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