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北疆观察

为生育减负 为幸福加分

  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在公共服务优化和管理精细化上做加法,也需要不同群体间多一些相互理解,携手打造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让生育不再是“甜蜜的负担”,而是“幸福的期待”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根据方案,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育儿补贴政策的落地,释放出国家用真金白银支持生育、实打实为育龄群体减负的积极信号,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关乎国计民生和家庭幸福。近年来,国家接连放大招,通过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延长产假、设立育儿假、加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等措施,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对此,内蒙古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加快完善落实生育支持措施,以更精细的政策举措托举群众多元化的生育需求,切实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等方面负担,给不少育龄家庭递上了一颗定心丸,让生育友好既可感又可及。

  生育支持政策涉及方方面面,找准发力点十分关键。可以看到,在鼓励生育的政策工具箱里,发放育儿补贴无疑是最直接、最让人有获得感的办法。一段时间以来,内蒙古各地也在朝着这个方向持续发力:截至今年4月,全区已累计向参保职工支付生育津贴27.77亿元;呼和浩特市推出组合拳式生育支持政策,从生育一孩补贴1万元、生育二孩补贴5万元、生育三孩及以上补贴10万元,到为产妇每天提供“一杯奶”,可谓含金量十足……当较高的育儿成本让许多家庭在生育问题上犹豫不决,政府拿出真金白银为育龄家庭提供支持,是落实以人为本、投资于人的需要,也是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更好释放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的当然之举。实践证明,只有提升政策的精准度和穿透力,真正为生育减负、让生活提质,生育意愿的提升才会顺理成章。

  育儿补贴只是完善、优化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其中一环。随着2025年春季学期学前教育免学费政策的落地,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完成了从幼儿园到高中15年全程免费教育的体系构建;包头市、根河市等多地增设相对灵活、弹性上班的“妈妈岗”,促进婚育女性更好平衡事业与家庭;不少社区开设公益性质的假期托管服务,构建起需求精准化、服务特色化、运营可持续的托管体系。可见,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为群众办好一件件小事之中。立足实际需求,将生育友好、儿童友好的理念融入制度决策、人员配备、场地设施、保障机制、激励政策等各方面,不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丰富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方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在公共服务优化和管理精细化上做加法,也需要不同群体间多一些相互理解,携手打造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多管齐下,形成共识、协同发力,推动从政策友好走向制度友好,最终实现文化友好,生育将不再是“甜蜜的负担”,而是“幸福的期待”,生育友好就能从政策愿景转化为社会现实,为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籍海洋)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