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爆料,有外卖商家用AI生成照片冒充堂食门店的图片,有些连店内用餐人群的景象也是假的。对此,相关平台均表示,已经成立了专项小组或治理团队,对该类问题进行治理和整改。
——据《南方都市报》
锐评:AI造假冲击行业信任,平台需以技术对抗技术,倒逼诚信经营。
2
最近一段时间,从发放育儿补贴到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多项政策红利不但减轻了家庭育儿负担,更暖了人心。但一些商家却趁机以促销活动变化为借口,动了歪心思,耍起小聪明,暗自提高产品价格。大量家长在社交平台反映,近期网购的奶粉、纸尿裤和辅食等母婴产品价格较之前上浮十几元到几十元不等,这导致部分补贴金额实质上被抵消。
——据《新华每日电讯》
锐评:民生实惠被涨价抵消,亟待织密价格监测网,不能让政策暖意被商家“精准收割”。
3
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贴出了一则某企业《关于加班的通报表扬》。通报中的员工因“具有高度责任感、默默无私加班奉献”上榜,其中最高加班时长达到159.96小时,最低也有68.41小时,在通报表扬的末尾,该企业号召全体员工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据澎湃新闻
锐评:这种以“敬业”为名的病态表扬,实则是对员工健康的透支,也暴露出企业管理理念的畸形,更是对敬业精神内涵的扭曲。
4
不久前,身体不适的北京居民陈明在线上购买阿司匹林肠溶片时,系统弹出提交订单提示后又要求补充处方信息,他在补充信息中随手填了头痛,之后也不需要浏览处方开具过程中的各种确认事项,不到10秒钟,页面就跳转到支付界面。陈明说:“方便是方便,但平台所谓的‘审核’根本就是个摆设,连最基本的问诊流程都省略了。用药安全咋保证呢?”
——据《法治日报》
锐评:跳过问诊“秒开处方”,未免太过儿戏,必须加强全程监管、守住安全底线,让互联网医疗真正为守护健康助力。
5
武汉刘小姐花2万多元参加了某教育机构的培训班,合同约定,若未能通过笔试,该教育机构会退费1.7万元。最近没能通过考试的刘小姐找到该机构时,对方表示可以退费,但1年只能退1000元,共需17年才能退完。
——据新华网
锐评:承诺退费却成17年分期,“不过包退”培训乱象亟待监管亮剑。
6
近日,有游客拍下在北京八达岭长城检票口见到的一幕:电子大屏上滚动播放着今年5名游客在长城上刻划的违法行为,上述游客均被公安机关处以5日拘留并处200元罚款。不少网友对这样的公示称赞,认为这是对违法行为的一种有效警示。
——据光明网
锐评:公示惩戒不仅是对违法个体的惩罚,更是对整个社会的文明教育。
7
手表一戴,实时定位尽在掌握,视频通话随时接通。孩子戴上儿童电话手表让不少家长有了“永不失联的安全感”,历经数次更新换代的各式手表更是具备了防水、楼层定位、陌生区域预警等功能。然而,这些“加法”中还多了许多与安全无关的功能,加好友、拍照、发朋友圈……引发一些家长吐槽,原本守护安全的“神器”产生了“副作用”。
——据《工人日报》
锐评:儿童电话手表功能冗余偏离守护安全初衷,亟待用统一标准明确功能边界。
监制:高宇
评论员:袁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