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苹果、云南咖啡、柞水木耳……这些带着泥土芬芳的“土特产”,藏着乡村的致富密码。如何让小小的土特产“闪亮出圈”,更好走向大市场?近日,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发布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明确9方面23条举措,从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等共同发力,扩大农产品消费。

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一颗可以卖到10元钱。(图片来源:人民网)
这23条举措的“新”,体现在对“品质关”的穿透式把控。过去,农产品常陷“优质难认证、认证难溢价”的怪圈,消费者想吃好东西却怕被忽悠,农户花力气种出好产品却卖不上价。此次实施方案的突破,在于用“全链条数字监管”撕开这层壁垒,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准入系统与国家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时对接,意味着从田间施肥到货架销售,每颗苹果、每片木耳的“成长轨迹”都能一键追溯。这种“从土壤到舌尖”的透明化监管,不仅让“绿色认证”不再是贴在包装上的噱头,更让消费者愿意为“看得见的安全”多掏钱。而“开发新型加工产品”的举措,正是破解“原字号”产业链短、效益不高的关键一招。当陕北小米变成即食粥、云南咖啡豆做成挂耳包,附加值翻番的背后,是农民“钱袋子”鼓起来的实在希望。
流通环节的“破局”,藏着让农产品走得更远的智慧。过去,不少乡村特产卡在“最后一公里”,大山里的好东西运不出去,即便接到城里的订单,也因产能和物流没保障,只能忍痛放弃。此次23条举措的创新,在于构建“线上线下双轨飞驰”的流通网。线上,“百名主播+千个乡村”不是简单吆喝,而是教会农户用手机镜头讲好“木耳如何在柞木上生长”“苹果如何沐浴高原阳光”的故事,让直播流量变成实实在在的复购率;线下,“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不只是展会,更通过“省际产销对口合作”机制,让东北的杂粮直供粤港澳大湾区,海南的热带果菜走进西北商超,打破“南果北运”“北粮南调”的流通梗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产地仓储+城乡冷链”的升级,当延安苹果有了智能恒温库,新疆棉花配上全程温控物流车,这些农产品的市场半径由此扩大十倍不止。
激活市场的关键,是让“土特产”真正融入消费者的生活场景。曾经,“土特产”常被当作节庆礼品,难以形成日常消费。此次举措的巧思,在于把“土味”变成“刚需”,推动豆制品进养老院、学生奶优化配方,让内蒙古奶豆腐、东北大豆成为餐桌上的营养担当;而“村BA”赛场边的酸汤鱼调料、非遗大集上印着传统剪纸图案的苹果礼盒,则证明当“土特产”遇上“乡土文化”,就会从普通商品变成情感载体。“乡村四时好风光”的活动更具创新性,春天在草莓园体验采摘,秋天去稻田里挖红薯,消费者带走的不只是一篮鲜果,更是一段田园记忆,这种“体验式消费”,让“买特产”从可选变成了必选。
小特产里藏着大民生。这23条举措的深意,不仅让农产品销得更远,更重构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连接方式,当分散的农户通过“标准联盟”抱团闯市场,当深山里的特产借助数字工具对接全球订单,当“土味”通过文化赋能变成“网红”,乡村振兴就有了最坚实的产业根基,让每个带着乡土温度的产品,在大市场里站稳脚跟、绽放光彩。(宋显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