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观挂毯成品。

学徒正在织造挂毯。
在海勃湾区,有这样一位坚守传统技艺四十余载的工匠——王中耀,他用双手与智慧,让古老的手工栽绒挂毯技艺绽放出特有的光彩。
1959年出生的王中耀,初中毕业后因家庭的历史原因未能升入高中,却开启了他自学美术的历程。1979年冬天,他被磴口县地毯厂招聘为图案设计员,从此与手工栽绒技艺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厂长的器重,1980年刚进厂不久的他就被派往呼和浩特市学习,参加自治区地毯图案技术骨干短训班,全班50余人大多是自治区各家地毯厂的绘图精英,而坚持到现在的已寥寥无几了。
1985年,王中耀从磴口县来到了乌海,在乌海市第四中学当了3年美术教师后到地毯厂工作,因为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初心始终召唤着他。从承包图案设计到承包全厂的生产,从管理几个人到管理百余人,从出口地毯到艺术挂毯,他在多种工序上不停地探索耕耘;从技术员到工艺美术师,从自治区民间艺术大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从编写技术资料到在国家核心期刊多次发表学术论文,他一直坚持这份热爱。
王中耀说,手工栽绒挂毯,脱胎于地毯工艺却又独立于地毯工艺,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制作工时漫长、工序繁杂,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不允许有错误。从毛纱纺制、洗涤、漂白、染色、绕线,到在竖立机梁上挂“经线”,把一根根经线和两根木棒连接的“绑纵”,再如织布一样打好挂毯基础的“打素底”,这时方可进行挂毯的编织。
挂毯的编织是挂毯织造技艺中最耗时的一道工序,一幅一平方米的精品挂毯,往往需要用半年时间才能完成,而同样大的地毯却用不了一个月。王中耀说,这主要是由于挂毯的密度不同所造成的,它和我们现代的数码技术原理相同,同样的一平方尺面积,100道和300道挂毯,它的点数的差异是9倍,加上密度越高打结的速度越慢,以及色彩数量等,同面积的手工编织工时差异很大,因此,挂毯的成本只看横纵的点数而不看面积的大小。挂毯织造从面的设定和精度的设定,从色彩预想的设定到全部工序的完成,整个过程都是由图案设计来把控的。
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王中耀的名师也有不少,他的师傅李艾珍,心灵手巧,教他地毯绘图,还带他剪窗花、剪喜字、做灯笼。而王中耀最重要的师傅却是仰敬东,内蒙古著名的工艺美术家,也是他的厂长。仰敬东多才多艺,涉猎书法、绘画、雕刻、盆景制作、拓碑帖、中医等领域,这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上世纪50年代从美术学院毕业的郭权老师教授了他绘画中光与色的原理。著名的长城挂毯设计师马子亭先生62岁那年,与21岁的王中耀成了忘年交,两人朝夕相伴数月。另有比他年长50岁的河套著名挂毯艺人郭余,向他传授了挂毯人物面部制作的秘诀。后来他又向郭余先生的再传弟子、比他还小几岁的张原生学习了毛纱染色技艺,向老员工学习了地毯的修理,并把学到的技艺改良后用于挂毯的精修中。而立之年,他已将绘图、染色、编织、精修等几十道工序集于一身,实现了挂毯技艺的完整组合。
悠悠岁月中,王中耀恪守“文以载道、技亦载道”的古训,坚持纯手工制作,原创挂毯作品60余幅。王中耀说:“什么是非物质文化?实则就是人类的各种造物技能和过程,特别是人类早期造物技艺,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民族的思维与特征、认知与智慧、品格与习性等文化内涵。”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并获奖,其中以易经卦象为主题的《鲲鹏太极图》挂毯曾获国家级金奖。
王中耀的“挂毯织造技艺”于2013年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本人在2014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在传承的道路上,王中耀言传身教,从2000年到现在,先后有100多人参与了他的挂毯织造,他的徒弟王萍在2016年也被评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他的天笠挂毯技艺传习所获评自治区级非遗工坊、自治区级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为挂毯织造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打造出一个坚实的平台。
王中耀告诉记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保护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国文化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文化之一,正确的文化观念是很重要的。”此刻,我对王中耀执着地坚守传统手工艺术与传承,似乎又有些更深入的理解。(毕晓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