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乌海

草莓界的“新晋顶流”扎根乌海了,年内可尝鲜→

  时下,走进海勃湾草莓科技小院的实验大棚,蓬勃的生机扑面而来。泥土的气息混合着新苗的清香,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在翠绿的垄间穿梭,一切都预示着新一季的希望。

  “瞧这新苗,多壮实!根系完整,关键是不用休眠,栽下去就能接着长!”小院负责人牛尚海小心翼翼地托起一株草莓苗,饱满的叶片、发达的根须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精神。他像展示珍宝一样向记者介绍:“这就是我们新引进的‘圣诞红’,草莓界的‘新晋顶流’。果子是标准的圆锥形,卖相绝对一流!果肉硬度好,耐储运,损耗少,存放时间久,对种植户和消费者都是双赢!”

  牛尚海手中的这株“圣诞红”,正是小院今秋引进的3.5万株草莓苗里的“当家花旦”。与它一同在这片沃土上扎根的,还有以细嫩多汁、甜度高著称的“甘露”,以及风味独特、填补本地市场空白的“建德白露”。围绕“新”字展开的致富故事,正在这座扎根田间的科技小院悄然上演。

  对于这次精心布局的新品种,牛尚海有着清晰的盘算:“草莓要想‘出圈’,得靠科技提品质、靠品牌闯市场。‘圣诞红’最大的优势就是早熟,11月底就能抢‘鲜’上市,价格自然有保障;‘甘露’呢,糖酸比例特别协调,口感征服力强;而‘建德白露’,就是专门用来填补咱们本地白色精品草莓的空白。”这3.5万株新苗的引入,正是科技小院敏锐捕捉市场脉搏,为种植户开辟差异化、高效益新赛道的落子布局。

  引良种,更需推良法。为确保新品种顺利扎根、结出硕果,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科研团队提供了全程“护航”,特别选派了余泽宇等2名研究生长期入驻。从精准的水肥调控到病虫害防治方案,从大棚温湿度的智能管理到每一株苗生长数据的追踪记录,他们将实验室的前沿成果,细化为种植户能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实用技术。小院还积极开展政策宣讲、科普宣传、技术培训、田间观摩等活动,在服务中悄然培育了一批懂技术的“乡土专家”。

  “我们的目标很实在。”余泽宇语气坚定,“就是让农户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用科技的力量,让这些好品种真正结出‘致富果’,实实在在提升海勃湾区草莓产业的‘硬实力’。”

  “科技小院”,一头连着高等学府,另一头连着田间地头。如今,这3.5万株承载着科技分量的新苗,正在秋日暖棚的沃土里悄然扎根、积蓄力量。它们如同静默的使者,将实验室的精密数据,转化为田垄间看得见的生长密码,一幅助力乡村振兴的“莓”好图景,已然在望。

  “抢‘鲜’上市,更要带着乡亲们一起抢‘鲜’。”牛尚海的目光扫过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意,话语里透着笃定,“这棚里的‘科技苗’,不仅要结出好果子,更要结出大伙儿共同富裕的‘金果子’。”

编辑:朱国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