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夏收,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协调800多台收割机,迅速作业,“龙口”夺粮,开展小麦抢收。
站在杭锦后旗头道桥镇万亩高标准农田上,春民合作社负责人孙亮干劲十足。就在麦收前一周,这里迎来了几轮集中降雨,孙亮的几千亩田块,也短暂出现了涝情,“麦收前一周雨大,田里积了很多水,多亏了高标准农田,排涝及时,小麦的收成还不错!”孙亮告诉记者,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沿着新修的机耕道,大型农机可以从省道直接下到田里,过去上千亩小麦,4台机器7~8天才能抢收完,现在3台机器3~4天就能完成,大大提高了收获效率。“当初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农民全程参与,道路、土渠、闸口、下田的位置,设计和施工的布局、安排,我们都有发言权,建得科学,我们用得也顺手!”孙亮笑着补充道。
“一棵苗、一粒麦”变成“一桌饭菜”,离不开一方好田。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如何建好、管好、用好?自2021年起,巴彦淖尔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创新模式,引导农民全程参与高标准农田初步设计和评审,充分保障农民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更加符合农民的实际生产需求。
建得科学才能用得称心
夏收时节,记者站在五原县隆兴昌镇永跃村1.6万亩高标准农田里放眼望去,多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呈梯队排开,一片片麦田高效收割,一车车小麦被拉运、晾晒。今年夏收,永跃村的农户用了不到三天就完成了近两万亩小麦的收割。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大型农业机械设备进出方便,今年的春种、夏管,都比往年更快、更高效、更方便!”永跃村党支部书记郭海晓由衷地感慨。
农民是高标准农田的最终受益者和使用者,农民参与监督、建设,是保障高标准农田高质高效建设的关键。
2024年,杭锦后旗二道桥镇太阳升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六组组长卢智龙,被选为组里高标准农田项目的村民代表兼组长,与另外6名村民,共同负责组里580多亩高标准农田的监督、检查工作。“设计阶段来了三次,实地考察时来了两次,征求我们农民代表的意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种地习惯、种植计划和需求。”卢智龙回忆,有一次施工时,村民看到施工方挖土的方式不对,树根、水泥堆到了田垄上,便报告给了卢智龙,卢智龙当即电话联系了施工方,不到一个上午的时间,问题就解决了。
“给自己家建高标准农田,农民都很上心,就像自己家装修似的,几乎每天都来盯着,建得好了,后面种起来才称心、称手嘛!”卢智龙笑着说。
地处河套灌区的巴彦淖尔市,拥有耕地1300多万亩,是我国重要的“塞外粮仓”。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引导农民全程参与初步设计和评审,形成了“四会、两确认、六签字”的建设监督模式,在项目申报、立项准备、任务下达后和设计阶段分别召开农户立项意愿调查会、现场观摩会、立项告知会、设计方案讨论会,保障农民的知情权,打消农民的疑虑,在初步设计完成后,旗县农牧局组织乡镇、村集体、村民小组代表召开设计方案讨论会,并审议沟渠、道路等实施内容和布局,按照农民提出的合理意见进行方案调整,使高标准农田建设,更符合农民的实际生产需求。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黄伟表示,通过实行“四会、两确认、六签字”模式,规划设计方案在实施前,充分征求农民意愿,实施中保障了施工质量和进度。规划设计、进场施工等阶段,均需逐一经农民签字确认无异议后,方可动土施工,这样大大减少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临时变更,避免了不必要的资金、资源浪费,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适度规模使用 有钱管还要有人管
夏收夏管时节,走进杭锦后旗帐房村已建成的1.6万亩高标准农田综合科技示范园区,记者看到一望无际的玉米,长势齐整,郁郁葱葱,地头的农用渠里,灌溉水汩汩流淌,在水肥一体化、节水滴灌设备的支持下,一排排玉米苗实现精准浇水、补肥。
过去,帐房村田块细碎分散,“有长没宽,一片草滩”,村民们靠天吃饭,种粮成本高、收益低,许多“巴掌田”“鸡窝地”成了撂荒地。2023年,帐房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并与一家农业公司签署了土地流转协议,统一规模化种植玉米,村委、村民和公司共同参与农田的运营和管护。
“以前田块小,没人愿意流转,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种粮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都抢着来谈,每亩流转费涨到950元,今年流转费已经全部到账。”帐房村村民李登明告诉记者。
为保障高标准农田建后,长期高效运行,杭锦后旗制定出台了《杭锦后旗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实施办法》和《杭锦后旗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后管护实施方案》,建立“旗负责、镇监管、村落实”的机制,压实管护责任。
明确了管护主体,管护资金从哪来?杭锦后旗耕地质量保护中心副主任许敏介绍:“按照‘小修小补’‘工程大修’两种维修方式,我们为全旗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都详细规划了工作流程,‘工程大修’资金由上级建后管护奖补资金和旗财政预算安排的管护资金构成;对于‘小修小补’资金,我们还增加了村组与农户自筹资金,财政资金村组及农户按1∶1比例配套,亩均不低于5元。目前,已投入35万元用于毁损工程维修。同时,结合乡镇综合绩效考核,将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列入考核内容,从效果上保障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必须要管、必须管好’。”
“从工程招标投标、设计批复、施工监理,到竣工验收、资金拨付使用、设施管护,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任何环节都马虎不得。”杭锦后旗耕地质量保护中心主任蔺永明表示,目前,杭锦后旗高标准农田管护实现了“五有三确保”:有主体、有人员、有资金、有标准、有考核,2019年以来已建成的项目确保全部纳入管护范围、确保定期维护、确保长久持续发挥效益。截至2024年年底,杭锦后旗已筹集各级财政奖补资金146.1万元,落实已建成的9个镇50个村40.3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村集体筹集管护资金201.27万元。(李清新 李昊)
(转自《农民日报》2025年8月21日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