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呼伦贝尔

画笔勾勒林业岁月 五彩绘就文旅新篇

 

  在大兴安岭深处的伊图里河镇,色彩明快的墙绘成为新晋的“网红地标”。画中,墨绿色的森林列车穿梭于兴安杜鹃簇拥的山坡,工人的身影与延伸的铁轨相映成趣,清澈的河水在画笔下潺潺流淌,这不仅是大兴安岭林业岁月的剪影,更是伊图里河镇顺应时代变迁,积极迈向“生态文旅”的生动注脚。

  墙绘的设计者是土生土长的伊图里河镇人,他说:“绿色是大兴安岭林区的底色,也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色调。丰厚的森林文化、‘日产万米’的奋斗历史、铁路分局的往昔辉煌、坚定不移的绿色守护,都承载着几代林业人的坚守与奉献。我希望通过画笔,让每一个路过的人,都能读懂大兴安岭林区的过去,欣赏它的现在,更憧憬它的未来。”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其10.67万平方公里的生态功能区与亚马孙热带雨林同被誉为“地球之肺”。在伊图里河铁路公园的墙绘中,装载木材的汽车,定格的是伊图里河林业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创造的“日产万米”木材生产纪录。这一成就不仅是当时的奇迹,还登上了《人民日报》,载入中国林业史册;而奔驰的列车,彰显着伊图里河铁路分局往昔的繁忙,承载着几代铁路工人“以林为家”的坚守。曾经万千栋梁出林海,如今护林植绿筑脊梁。当列车再次驶过伊图里河镇,目之所及是森林守护者们肩扛监测设备,日复一日守护着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无论国家建设需要还是生态屏障建设需要,他们都全力以赴、无私奉献。

   林区转型发展的崭新面貌,在伊图里河铁路公园的实景中得到了生动呼应。翻新的广场上,健身器材与环绕绿植的休闲长椅相互映衬;保存完整的老旧铁轨,成为独特的景观小品;墙上的多彩画卷与眼前的宜居环境,形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伊图里河用“留住记忆、拥抱新生”的方式,将深厚的林业情怀融入文旅底色。

  距铁路公园不远处,伊图里河国家湿地公园如一块绿宝石镶嵌在林海中,夏季可听鸟鸣穿林,冬季可赏雪覆沼泽,四季皆成画境。公园内湿地类型丰富多样,植物多达46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钻天柳在此扎根,樟子松、偃松等8种植物位列《内蒙古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脊椎动物有134 种,细嘴松鸡、原麝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此繁衍生息,赤颈鸊鷉、大天鹅等20 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常在此出没,驼鹿更是中国濒危珍稀动物中的一员,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生机勃勃的自然博物馆。

  在伊图里河的文旅版图中,红色基因与绿色生态交织生辉。曾经,朝鲜族女党员崔曾女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先后两次上交6万余元积蓄作为党费,用质朴的方式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与担当。如今,位于S301省道西侧的崔曾女纪念林,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片占地13.9公顷的林地内,樟子松与偃松挺拔屹立,它们扎根北疆,迎风生长,恰似崔曾女的崇高精神,历经岁月洗礼,愈发坚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传承红色精神、守护绿色家园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伊图里河镇的文旅魅力,还藏在舌尖与指尖的体验里。依托大兴安岭生态优势,这里构建了“从枝头到舌尖”的林下产业体系。蓝莓园区里,游客可亲手采摘饱满多汁的果实;锶宝矿泉水厂中,高锶低氘的矿泉水从千米岩层涌出,成为馈赠亲友的“天然礼物”;兴安养殖场的马鹿养殖基地,让游客见识鹿茸采收的科学流程,鹿心血、鹿胎膏等深加工产品,更让林业资源以另一种方式“活”了起来。

  从林业重镇到生态文旅打卡地,这座大兴安岭深处的小镇,正用墙绘的笔触、湿地的绿意、红色的传承与产业的活力,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篇章。当游客驻足墙绘前拍照留念,镜头里定格的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个小镇在时代浪潮中,让林业情怀与文旅梦想同频共振的鲜活模样。(阎蕾 常美丽 王刚

编辑:张圆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