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养老产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将“养老”作为非法集资的幌子,利用老年人对健康、财富和情感的需求,设计出花样翻新的诈骗套路,手法翻新如同鬼魅变幻。

图片来源:新华社
日前,公安部公布5起养老领域非法集资典型案例——从内蒙古的“墓地返利”、辽宁的“医养结合”诱饵、湖北的“会员卡”陷阱再到湖南的“康旅”幌子等……涉案金额累计超22亿元,8000余名老年人深陷泥潭。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血汗钱被吞噬的惨痛现实。
“高额回报”四字,常常是骗子们屡试不爽的诱饵。他们承诺的利息远高于银行,却用“零风险”、“稳赚不赔”的谎言来掩盖其空中楼阁的本质。但天上掉下的馅饼,十有八九是裹着蜜糖的毒药。稍有常识便知,任何投资皆有风险,任何高回报背后皆隐藏着高风险。所谓“稳赚不赔”,正是击中了人性贪念的七寸。
“熟人拉拢”与“温情攻势”,则是骗子们深入老年人社交堡垒的利器。他们巧妙地利用亲戚、朋友、老同事间的信任纽带,进行令人心寒的“杀熟”。讲座上那些异常热情的销售人员,“叔叔阿姨”叫得亲热,甚至端茶送水、嘘寒问暖,比亲生儿女还显得殷勤。他们深谙寂寞老人的软肋——孤独,有时比贪婪更容易被撬开防备。骗子们打出的“感情牌”,恰恰击中了老人心中那份对温情与陪伴的深切渴望。殊不知,这亲热的背后,是冰冷的算计。
当“温情”突如其来,老人们不妨冷静想想:这些甜言蜜语的背后,究竟图你的人,还是你口袋里那点安身立命的养老钱?
为粉饰骗局,骗子们还精心炮制了“专家站台”与“眼见为实”的幻象。他们请来所谓的“名医”“教授”“成功人士”讲座代言,制造权威光环。又或组织参观装修豪华的“养老基地”与风景胜地,以此“证明”实力雄厚。然而这些基地往往临时租借,甚至完全虚构。有老人曾参观过南方某“高端养老社区”,亭台楼阁、绿草如茵,令人神往。可当老人们投入资金后,那片所谓的“养老天堂”,竟如海市蜃楼般消失无踪,留下的只有租期已到的普通场地与一地狼藉的破碎承诺。
骗子们惯用“饥饿营销”的鞭子,驱赶着老人们仓促跳入火坑。“名额有限”“限时优惠”“错过不再有”的声声催促,制造出紧张气氛,让人无暇深思。一位被骗大娘事后痛陈:“当时就怕抢不到,脑子一热就签了……” 这种“过了这村没这店”的焦虑感,正是他们收割韭菜的锋利镰刀。
通过数据分析,养老诈骗有三大特征:一是涉案金额呈指数级增长,农村地区案件同比激增67%,部分县域出现“全村参与”的极端案例。二是受害者画像精准化,83%的受害者为60岁以上独居老人,其中72%具有高中以下学历。三是作案手法迭代加速,从传统的“预付卡”“消费返利”,到新兴的“数字养老”“以房养老”,诈骗模式紧跟政策热点,受害者中不乏退休教师、医生等高知群体。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公安部门持续发力打击此类犯罪,成效显著。据公安部公开数据,去年全国共破获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犯罪案件上千起,涉案金额巨大,一批大案要案被成功侦破,有力震慑了犯罪,为无数老人追回了血汗钱。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守护好老年人的“钱袋子”,公安机关利剑高悬固然重要,但更需筑牢全社会参与的“防火墙”。
子女的日常提醒与陪伴是老年人抵御骗术的第一道堤坝。老年人自身更要常备警觉之心,遇事多与子女商量,多向正规机构咨询,捂紧养老钱袋子。
推行“透明化”运营模式势在必行。正规养老机构应主动公示资金流向,帮助老人实时查询消费明细。金融机构也应主动作为,普及金融知识,揭露最新骗术,让“收益率超过6%就要打问号”这样的央行提示深入老人心田,也可推出“老年客户大额转账须亲属确认”服务。
建立“穿透式”审查监管机制。民政部2025年出台了《养老机构资金监管办法》,要求预付式消费资金按比例存管。金融监管部门应建立“养老项目白名单”,对跨界经营企业实施重点监控。
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当“银发经济”成为万亿级市场,守护好老年人的“钱袋子”,就是守护每个家庭的幸福底线。公安部公布的典型案例警示我们:诈骗手法迭代更新,贪婪本性从未改变。唯有保持理性、强化监管、凝聚合力,才能让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安”。(王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