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包头

从“包头科技创新日”看一座城市的“长期主义”

  对包头而言,2025年8月23日是个不寻常的日子,是第三个“包头科技创新日”。

  这一天,包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会见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剑辉、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等科技企业负责人;第十三届能源科学家论坛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进大会分论坛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齐聚包头,围绕能源领域多项前沿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第四届包头创新发展奖颁奖活动如约而至,这是包头连续四年以同样的方式致敬企业家,礼遇创新者。

  “科技”“创新”“连续”,透过这些字眼,方可读出其中所蕴含的深意:谋创新、抓科技、求发展,包头不仅在干,而且还打算一直干下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复利,而复利的前提是持续性。这是一个人建立良好习惯,达成良好效果的法则,也是包头这座城市探寻转型路径,争取更大发展空间的生动实践。

  事实上,对创新的重视,在包头由来已久。从新中国“第一辆坦克”“第一门高射炮”在此诞生以来,创新已成为流淌在这座城市血脉中的DNA印记。从呼啸的高铁到雄伟的三峡,从西气东输的脉搏到蛟龙探海的律动,从国产雄鹰的翱翔之翼到雪域江河的钢铁脊梁,时光长河里,大国重器烙印着包头谋创新、抓建设的点点足迹。

  2023年,包头决定将每年的8月23日设立为“包头科技创新日”, 将8月23日所在的周设立为“包头人才周”。创新,已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最强音。

  每天写一页纸的人,一年可以完成一本书;每天学习半小时的人,三年可以掌握一门语言。这种“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模式,远比“偶尔通宵拼命”更能带来实质性的长期成果。于一座城市而言,也不例外。

  古人云:日日行,不怕千万里。这是锲而不舍的企业家精神,也是一座城市攻克难关、逐梦未来的决心。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老工业基地包头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也没有沉沦于“船大难掉头”的困局,而是立足自身优势,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走出老工业基地转型创新发展的新路子。钢铁、稀土、装备制造、铝业、煤化工等优势特色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实现新突破;晶硅、风电装备、新型储能、氢能、新能源重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激荡澎湃动能。

  在包头,尊重企业家、礼遇实干者,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城市基因里的承诺,是融入发展血脉中的行动。产业与人才紧密结合,相互成就。

  自科技创新日设立以来,包头以创新为刃,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战略性新兴产业拔节生长。同时,还将“包揽人才”置于城市发展的头等位置,倾力构筑“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生态,包头成为英才汇聚的强磁场、创新奔涌的活力源。几年来,深耕包头的众多企业和企业家频频展示出他们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的责任担当,感受到这座城市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良好氛围。政企同心同向,一次次吹响攀登科技高峰和产业高峰的奋进号角,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阔步向前迈进。

  8月23日,正值处暑时节,伏去秋来。这一天,既是回顾,更是展望。它提醒着人们,每一次转变都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与希望。 (张婷婷)

编辑:韩玉峰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