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思享 > 理应如此

持之以恒深化作风建设 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核心提示】

  ●作风建设关系我们党能不能长期执政、履行好执政使命,只有从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其关键性和重要性,才能保证作风建设不偏离正确方向、始终保持强劲势头

  ●紧密关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老问题与新表现,深化整治工作,不断完善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以强有力的监督执纪推动党的作风持续向好

  作风建设关乎人心向背、关乎事业成败。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作风建设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内在要求,是应对风险挑战、凝聚党心民心的关键所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坚强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一体推进学查改上下功夫,把党员干部个人查摆整改与组织查摆整改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把作风硬要求变成硬措施、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确保学有质量、查有力度、改有成效。”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着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顽疾,持续推动党风政风向上向好,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强大动力。

  强化政治引领  夯实作风建设思想根基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作风建设关系我们党能不能长期执政、履行好执政使命,只有从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其关键性和重要性,才能保证作风建设不偏离正确方向、始终保持强劲势头。

  加强理论武装是夯实作风建设基础的首要举措。各级党委(党组)应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列为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干部教育的必备内容。通过强化体系化学习,促使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改进作风的自觉性。各级党组织需精心策划学习活动,制定详细计划,保证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要创新学习方式,如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研讨交流、利用在线学习 平台等,激发党员干部学习热情,不断提升学习成效。

  严肃政治纪律是确保作风建设成效的核心要素。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衡量党员干部政治立场和政治担当的重要标准。必须坚决杜绝表面上服从党中央决策部署,实际上却打折扣、搞变通等行为,确保政令畅通无阻,以严明的政治纪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纪检监察机关要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执行情况作为监督重点,加大执纪力度,对违规行为一经发现立即查处。要建立快速处置问题线索机制,提升办案效率,形成有效震慑。

  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在作风建设上具有风向标作用。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决不要谋私利,决不要搞任何形式的特权,形成以上率下、层层落实的良好局面。领导干部要注重家风建设,管理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在家风建设中走在前,以好家风涵养好作风。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心声,了解实际情况,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转化为日常习惯和行动自觉,更好践行党的宗旨。

  聚焦作风顽疾  精准施策解决突出问题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背离党的性质宗旨,是阻碍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的重大障碍。持之以恒推进作风建设,必须紧密关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老问题与新表现,深化整治工作,切实为基层减轻负担,激发实干动力。

  精准识别与对症施治是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逻辑起点。要全面排查基层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如政策执行“一刀切”、督查检查考核泛滥、文山会海新变种、数据造假、“指尖形式主义”等,形成问题目录,实施清单管理,压实整改责任,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各级党组织需建立问题排查机制,定期调研检查,及时梳理突出问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建立详细台账,明确整改措施、责任人和时限,实行销号管理。

  推进基层减负增效是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关键路径。要严格执行中央为基层减负的各项要求,减少文件会议、规范督查检查考核,杜绝层层加码、过度留痕、责任转嫁等不合理现象,优化工作流程,加强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倾斜,使基层干部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和服务群众。要严格管控文件会议数量,提升文件会议质量和效率,防止文山会海干扰基层工作。要规范督查检查考核,精简考核指标和环节,避免多头重复考核,切实减轻基层压力。要建立基层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为基层干部提供必要支持,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树立注重实干实绩的评价导向是纠正作风问题的有效策略。要改进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摒弃重“痕”轻“绩”、留“迹”不留“心”等错误倾向,积极倡导务实苦干、担当作为的作风,引导党员干部聚焦发展任务落实工作部署,凭借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获得群众赞誉。要强化党员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其工作中的偏差,培养正确的政绩观和价值观,营造崇尚实干、注重实绩的浓厚氛围。

  构建长效机制  巩固作风建设成果

  作风建设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需要将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不断完善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完善作风建设制度体系是构建长效机制的基础工程。要注重各项制度之间的协同配合,打造有机联动、高效运转的制度矩阵。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制度建设的谋划与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制度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同时,要强化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及时解决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持续优化制度体系。

  强化制度执行力是保障作风建设成效的关键环节。要严格制度执行,防止出现“破窗效应”,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规行为绝不姑息,确保制度的权威性和威慑力。纪检监察机关应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日常监督范畴,强化监督检查力度,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和随机抽查,及时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要对违规行为严肃追责,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推动制度创新是提升作风建设水平的动力源泉。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化等前沿技术助力作风建设,构建作风建设动态监测预警、线上监督举报、问题线索高效处理等平台与机制,增强监督管理的精准度和效能,减少作风问题的滋生空间。要建立作风建设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作风问题的实时监测与动态分析。拓宽监督举报渠道,建立便捷的线上举报平台,便于群众反映问题线索。强化对作风问题线索的分析研判,提升线索处理的精准度和效率,确保监督执纪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严格监督执纪  形成正风肃纪强大合力

  监督是确保权力规范运行的重要保障,严明的纪律是作风建设的红线。持之以恒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以强有力的监督执纪推动党的作风持续向好。

  细化日常监督是强化监督执纪的根基所在。要把作风建设情况融入日常监督工作,综合运用谈心谈话、检查抽查、受理举报、列席会议等多种手段,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要聚焦关键节点、重点领域和重点岗位,强化警示提醒。纪检监察机关要建立日常监督工作机制,明确监督重点对象、内容和方式,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管。要注重对监督情况的分析总结,及时发现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错误。加强对关键节点、重点领域和重点岗位的监督,提前预警潜在风险,保障监督执纪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推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是提升监督执纪效能的重要方式。要强化纪检监察专责监督,促进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有机融合,拓宽群众监督渠道。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与其他监督主体的协同配合,建立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检查等工作机制,凝聚监督合力。要充分发挥群众和舆论监督作用,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线索。要强化对监督工作的统筹协调,防止重复监督和多头监督,切实提升监督效能。

  严格执纪问责是确保监督执纪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要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线索优先查办、深入调查,深入落实“一案双查”,对未有效履行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行为严肃追究领导责任。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推进风腐同查同治,对典型问题公开曝光,彰显执纪必严的坚定决心。纪检监察机关要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线索重点督办,加快调查处理进度,确保案件办理质量和效率,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作风建设关乎党的形象和国家事业成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保持对作风建设的清醒认知,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常态长效。要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优良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向善向好,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引领形成正气充盈的社会生态。(作者:张则鑫 系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刘晓君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