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开展多种活动缅怀先烈、铭记历史。在新时代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是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与时代呼唤。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让无数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的抗战岁月里,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毅然将“保卫祖国、抵御外侮”作为毕生使命,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投身到抗击侵略者的洪流中。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摒弃前嫌、携手御侮,海外华侨毁家纾难、全力支援,知识分子投笔从戎、义无反顾,普通民众节衣缩食、支援前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在抗战的烽火岁月中,各族人民的爱国情怀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与锤炼。这份情怀超越了地域、阶层、党派的界限,具体表现为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毫不动摇地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无数中华儿女受此情怀感召,投身到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浪潮中。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不懈奋斗,推动着民族复兴的巨轮破浪前行。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彰显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特质。在民族危亡之际,这种气节化作坚不可摧的力量,支撑着中华儿女在黑暗中坚守、在困境中抗争。抗日战争时期,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与日寇周旋,奋力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胃里全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临危不惧,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紧逼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无数抗日英雄的壮举,让侵略者见识到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在和平年代,这种民族气节依然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面对技术封锁,我们不畏惧、不退缩,凭借着自主创新的精神突破重重难关。面对外部压力,我们保持坚定立场,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面对自然灾害,无数英雄逆行而上,冲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不顾个人安危,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伟大抗战精神中磅礴且震撼人心的实践力量。当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生存环境恶劣到极点时,中华儿女没有丝毫退缩,而是毅然亮剑,以绝不屈服的姿态、战斗到底的决心,展现出顽强意志和无畏牺牲的精神。内蒙古大青山抗日游击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与装备精良的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用生命捍卫着每一寸土地,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这种英雄气概,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对抗,而是升华为各族人民在面对强权压迫时,坚定不移地追求自由与解放的伟大斗争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在苦难中不屈的脊梁,是黑暗中熠熠生辉的灯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和挑战,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永远是激励我们勇往直前、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撑,也是我们今天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的恒久动力。历经14年的浴血奋战,中华民族在战略防御阶段艰难跋涉、攻克险阻,又在战略相持阶段承受漫长而艰辛的煎熬。无论遭受多么惨重的损失,无论经历多么严重的挫折,中国人民始终坚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他们以惊人的忍耐力默默承受苦难,以非凡的创造力突破重重困境,以强大的组织力凝聚起全民抗战的磅礴力量,坚持抗战到底,从未有过丝毫动摇。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信念,让中华民族在绝境中看到了希望,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最终赢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克服重重困难,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战胜种种挫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作者:彩虹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