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最西端的阿拉善盟额济纳旗马鬃山苏木迎来历史性时刻——随着阀门缓缓开启,清澈甘冽的自来水首次从水龙头喷涌而出,瞬间点燃了这片戈壁荒漠的热情。作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生命禁区”的地方,马鬃山苏木历经40年艰难求索,终于破解了制约发展的“水困局”。
当牧民们激动的泪水与汩汩涌出的清水交融,这段寻找“生命之源”的故事,更有了直击人心的感动——

生存之考
“生命禁区”的饮水困局
马鬃山苏木地处蒙甘边界,是内蒙古最西部、额济纳旗最偏远的苏木。这里年均降水量仅5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4000毫米,连绵的雅丹地貌间,尽是龟裂的盐碱地与裸露的砾石。更严峻的是,地下水矿化度普遍达5至7克/升,部分区域甚至超过10克/升。“吃水难、水难吃”成为横亘在27户77名牧民与24名干部职工面前的最大生存考题。

“过去,骆驼驮着皮囊在戈壁滩跋涉一整天,运回来的水只能饮牲畜、洗衣服。”牧民宝音达来的回忆道出了往昔的艰辛:“全家生计靠一辆皮卡车维系,往返数十公里运回的水,要兼顾牲畜饮用与生活所需,沉淀的泥沙常能铺满盆底。即便后来通了公路,用车拉水成为常态,水质安全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即便如此,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未退缩。他们如戈壁上的梭梭草般扎根,用双手拂去界碑上的风沙,以赤诚守护着263公里蒙甘边界线的安宁,在“生命禁区”里书写着坚守的故事。
攻坚之举
政企协同打响“寻水战”
2024年春天,面对牧民期盼的目光,马鬃山苏木党委政府牵头,与地质专家组建“寻水小分队”,兵分两路向“水困”宣战——一队深入戈壁勘探水源,二队奔走筹措项目资金。
寻水之路并不容易。马鬃山地质特殊、水系匮乏,仅七八月雨季有短暂水流,打井难度极大。队员们踩着崎岖山路逐点勘探,地图上标注的一个个“希望”,多次被钻探机的轰鸣击碎——这片区域从未有过四季不断的水井。“那时候,背着仪器在戈壁滩风餐露宿,沙砾灌进鞋里硌得脚生疼,钻头崩断了好几根,连个湿印子都见不着。”内蒙古地勘八院技术员潘瑞的话语里,是数不清的日夜攻坚。

困境面前,想想牧民们期盼的眼神,念及因缺水停滞的养殖业,“寻水小分队”选择咬牙坚持。历时一年,团队查阅海量历史水文档案,联合内蒙古地勘三院、额济纳旗水务局制定了5套取水方案,最终敲定大筒井供水方案。
与此同时,筹资小分队带着厚厚一叠水文资料,频繁往返各级部门,对方案进行多轮打磨修正,每个数据、每项论证都反复推敲。功夫不负有心人,489万元项目资金最终落实,为这场“找水攻坚战”注入了关键动力,推动项目进入实质性阶段。
科技赋能
现代方案破解千年难题
找到水源只是第一步,复杂的地质构造让传统打井方式屡屡受挫。技术团队创新采用大筒井供水方案,设计建造3座6米深筒井,并配套建设不同容量的蓄水池。但马鬃山地下水水质复杂,含多种杂质与有害物质,普通净化设备难以满足需求。

为选出适配设备,“寻水小分队”远赴青岛考察先进净水技术,反复比选后,确定定制化净化设备。然而,设备体积大、重量高,加之运输路途遥远,需特殊车辆与防护措施,高昂的运输费用给紧张的项目资金带来压力。“寻水小分队”主动与供应商、运输公司多轮磋商,全力争取最优价格与配送方案,最终确保设备安全运抵戈壁腹地。

清泉润心
戈壁荒漠焕发生机
2025年8月14日,随着自来水喷涌而出,围观的牧民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等了这么多年,终于喝上干净的水了!”马鬃山苏木牧民苏和达来手捧清水,声音里满是激动。远道而来的牧民们献上哈达,以最质朴的方式对“寻水小分队”表达感激之情。

饮水问题的解决,让这片干涸的土地开始焕发新生机。稳定的水源为特色骆驼产业提供了支撑,也为生态治理创造了条件。“水脉就是命脉,更是发展的动脉。”马鬃山苏木苏木达韩红芳激动地说。

夕阳下,三眼新打的筒井如明珠镶嵌戈壁,输水管网似银色琴弦,奏响人水和谐的新乐章……

(纳日娜 赵晓涛 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