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豆(Tudou)、铁合金(Tiehejin)、Token(ˈtoʊkən),这三者乍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土豆是农业产品,铁合金是工业产品,而token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伴随数字经济兴起所诞生的产品。三种产品代表了三种产业形态,也反映出产业升级的发展脉络。
2009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正式命名乌兰察布市为“中国马铃薯之都”。凭借连续3年全国产业规模第一的领先地位,乌兰察布市成为内蒙古最大的铁合金产业集聚地、全国最大的铁合金生产地级市。今年6月,乌兰察布市委、市政府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举办乌兰察布打造“Token之都”建言献策会,着力将地区由传统“能源输出地”向高附加值“AI生产力输出地”转型。
由上可知,在乌兰察布,土豆、铁合金和Token这三种产业的发展成就均排在全国前列,甚至可以以“某某之都”命名。这三种看似毫不相关的产业,实则是地方产业结构坚固稳定的三大支撑。这种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协同推进的发展模式,使乌兰察布避免了单一经济结构的脆弱性,形成了多元支撑的产业生态。
因其读音都由字母T开头,姑且将之称作3T产业。基于本地资源禀赋和时代机遇的战略布局,乌兰察布通过3T产业架构的协同发展,打通了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数字经济产业的“任督二脉”,交出了高质量发展的亮眼答卷。
从土豆到“爱豆”,薯界“顶流”如何诞生?
明朝万历年间,土豆传入中国,上林苑嘉蔬署的皇家菜户在不具备实验室繁育的条件下繁育出了很多土豆品种。发展至今,种薯繁育的条件、技术早已是古人难以想象的。乌兰察布作为全国马铃薯育种“大户”,我国第一个马铃薯原种场、第一个种薯脱毒实验、第一个标准脱毒苗组培室,都诞生在这里。目前,乌兰察布马铃薯育种的组培室面积、气雾培面积为全国第一,创下世界最高单产纪录、彰显中国农业“芯片”水平的国产马铃薯薯种,就在这里诞生。
在商都县太空马铃薯试验田里,搭载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六号航天飞船去过太空的马铃薯种子此刻正在绽放簇簇花朵。在四子王旗内蒙古鑫雨种业有限公司育种基地,采用“气雾培法”技术生产的马铃薯原原种像一串串葡萄挂在空中。该公司是全国拥有“气雾法繁育脱毒马铃薯小种薯栽培方法”发明专利的唯一一家种业公司。
作为全国马铃薯主产区,乌兰察布市有东西绵延250公里的马铃薯产业带。曾经喷发的火山给这片土地带来了肥沃和丰饶,充足的日照、长达110天的无霜期,以及最容易积累作物风味物质的昼夜温差,让乌兰察布出产的马铃薯的干物质、淀粉和维生素C含量较其他地区高1~3个百分点。
这里不仅有上乘的原种、好吃的马铃薯,还是全国最大的薯条加工基地。作为原味乌兰察布公用品牌的一份子,“乌兰察布马铃薯”连续六年入围中国品牌评价价值榜,品牌价值达到182.33亿元,位居国内五大马铃薯之首。
乌兰察布的土豆成了“爱豆”,但仍然是接地气的“顶流idol”。
蒸着吃、煮着吃、炸着吃,切成条、剁成块、捣成泥,无论是口感品质还是经济价值,super idol的笑容都没它“甜”。
从“过气工业”到“最强支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说起铁合金产业,眼前似乎就是一阵烟尘。高污染、高耗能,身上贴着落后工业标签,在国家“双碳”目标的压力下,更显前路艰难……打住!以上只是想当然。在乌兰察布,铁合金产业的发展早已将双碳压力转变为战略机遇。
众所周知,铁合金产业最让人诟病的两大缺点是高污染和高耗能。在粗放式发展阶段,原料棚未封闭导致的烟尘漫天、煤气放散“点天灯”导致有害气体排放超标等问题,成为乌兰察布铁合金产业健康发展的最大症结。
2021年以来,乌兰察布市全面实施了“三个一批”和“五化改造”行动,仅2021年-2022年,该项行动带动技术改造投资约40亿元。目前,乌兰察布的铁合金生产企业全部实现原料棚全封闭、运输系统全程全封闭,余热、余气循环利用,矿渣循环综合利用以及铁合金生产智能化等预期目标。
凭借优惠的电力保障、充沛的绿电供给以及便利的物流运输等综合优势,乌兰察布吸引了新太、吉铁、旭峰、雄伟光大等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铁合金项目入驻。目前,乌兰察布市通过自治区评估论证绿色铁合金项目32个,项目全部使用60%以上的绿电替代,高耗能的问题也被彻底解决。
实践证明,铁合金产业既不是低端产业,也不是落后产能,而是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预计到2025年底,全市铁合金产能可新增200万吨,总产能达到1300万吨,产值突破1000亿元。到2030年,全市铁合金总产能将达到2200万吨左右,产值突破1800亿元。
从能源输出到生产力输出,如何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机遇?
人工智能的工作负荷正在推动数据中心的需求呈指数增长,今年6月24日,世纪互联宣布将在未来十年内建设总规模达10GW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集群(Hyperscale2.0),乌兰察布则是这个超大规模数据中心集群的核心建设地。
为什么是乌兰察布?这得从乌兰察布在十几年前引进的第一个数据中心说起。
2013年被称为中国的“大数据元年”。就在同一年,乌兰察布市政府与华为公司签订协议合作建设华为云数据中心。正因如此,乌兰察布成为了全国最早建立数据中心的城市之一。
兵贵神速!在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布局中,主动行动获得先手优势很重要。从2013年至今的黄金十余年间,乌兰察布市已落地56个数据中心项目,到2025年年底,全市算力总规模预计达12万P,智能算力占比超90%。这样的算力规模在全国占据着领先地位。
7月15日,全国首个数据中心绿电直连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乌兰察布中金数据低碳算力基地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正式投产。这也意味着绿色能源已经是构成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护城河。
拥有充足的绿色能源,就是乌兰察布为什么要且为什么能打造“Token之都”的逻辑起点。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乌兰察布推动数字产业从存数据、汇数据向数据运用、数据增值迈进。依托世纪互联Hyperscale2.0和Token工厂战略,乌兰察布利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算力资源,结合区块链和AI技术,批量生产、管理和交易token化智能单元,由传统“能源输出地”向高附加值“AI生产力输出地”转型。
土豆打底、铁合金扛旗、token开路,乌兰察布的3T产业并非简单并列,而是形成了有机联系的整体。产业间的协同效应,正是地方经济“气血超足”的核心体现。
乌兰察布的产业发展故事表明,产业升级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资源优势和生存算法。其一,转型不必完全抛弃原有产业基础,而应寻求传统产业的升级路径;其二,新兴产业的选择应与本地禀赋相结合,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其三,产业协同比单一产业规模更重要,需构建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凭借农业、工业和数字经济产业的稳定结构以及土豆、铁合金、token发展的优势地位,乌兰察布打造3T之都,实现产业经济破圈指日可待。(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