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内蒙古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盟市新闻 > 乌海

8月,让我们与民歌浪漫相约

  8月的乌海,盛夏的热忱尚未褪去,却已添了初秋的清爽。8月30日至31日,2025内蒙古民歌大会将再度在这片土地上唱响,这是一场关于声音与情怀的盛会,也是乌海与万千热爱民歌的朋友,在初秋时节许下的“民歌之约”。

  民歌,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艺术,而是老百姓藏在旋律里的真情,是丰收时的欢悦,是思念时的绵长,是生活里的喜怒哀乐最直白的表达。许多民歌或许寻不到确切的创作者,却能在一代代人中间口耳相传、经久不衰。究其根本,是民歌始终扎根生活的土壤,连接着每个人的真实经历与真切感受:田间地头的劳作号子、草原上的牧歌、黄河边的船歌,每一句唱腔里都藏着烟火气与生命力。即便历经时光冲刷,这些旋律依然能跨越年代,常唱常新。而如今的民歌舞台上,“新民歌”也正绽放光彩,词曲作家们汲取传统养分,融入时代语境,再借由多元媒介的传播,让新的旋律走进街巷、传到耳畔,让民歌的生命力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延续。

  民歌的美,藏在婉转的腔调里,更藏在老百姓的日子里。那些与民歌相关的记忆或是童年耳畔的哼唱,或是劳作时的相伴,或是藏在心底的故事,鲜活又动人。民歌大会即将启幕,记者也采访了多位正在热烈期盼民歌大会的市民,听他们讲讲那些藏在歌声里的独家记忆。

  2023内蒙古民歌大会演出现场。(高瑞鹏 摄)

  2022内蒙古民歌大会在我市开幕。(高瑞鹏 摄)

  2024内蒙古民歌大会现场。(高瑞鹏 摄)

  那些年我们感受过的现场

  “我至今记得在2023内蒙古民歌大会的开幕式上,当年过花甲的男中音歌唱家那顺,唱起那首经典的《敖包相会》时,一下子就打开了我的心扉,那激动的心情真是难以忘怀。”说起民歌大会,家住海勃湾区的秦圆圆告诉记者,那一年举办民歌大会期间,正是她和远方亲人在乌海的“五年相聚之约”,她带着家人在乌海湖畔听民歌、赏美景、话幸福,她说那首歌里的每一个“相会”都精准地戳中了她和家人们的心情,也唱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民歌的魔力,从来都是这样,不用华丽的辞藻,却能精准戳中老百姓的心事,悄悄走进每个人的心里。一年又一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歌艺术家奔赴乌海,这里既有爱歌人赴一场“与歌声的约”,更有幸福的人们,赴一场“与幸福心声之约”。

  “我最喜欢那首热烈欢快的《乌海迎宾曲》。熟悉的旋律响起时,我整个人都激动起来了。”音乐教师王欢是民歌大会的“铁杆粉丝”,说起这首歌,她的语气里满是回味,“当时歌声一落,观众席的掌声就像潮水似的涌上来,一阵比一阵热烈,一波盖过一波。尤其是那些从外地赶来的游客,他们的掌声特别响亮。”在她的眼里,家门口的每一场民歌盛宴,都是一次震撼身心的“听觉洗礼”。

  几乎每一年的民歌大会,王欢都不曾缺席。她记得,2022年举办的“喜迎二十大 唱响新时代”民歌大会是她最难忘的一届。“那一年来了好多知名歌手和青年新秀,没想到我竟在现场偶遇了老同学,她正是作为歌手来乌海表演的。”说起当时的场景,王欢的语气里仍藏着惊喜,“那一夜,我坐在台下,看着曾经一起聊音乐、练嗓子的老同学,在聚光灯下熠熠生辉地唱着民歌,歌声里满是力量与深情,我一边听一边鼓掌,手心都拍红了。那一刻,好像连民歌都多了一层特别的意义,既有艺术的感动,又有老友重逢的温暖。”

  回望过往的民歌大会,不少市民都觉得,几乎每一届都有独特的精彩:2022年,40余位区内外优秀民歌艺术家联袂上演了60余个精彩节目,让传统与新锐在歌声里碰撞;2023年,围绕“建功新时代 民歌颂北疆”,不仅有内蒙古民歌展演,还多了“中华民歌 北疆文化”民歌艺术研讨会、“民歌走进乌海”文艺志愿展演,让民歌从舞台走向街巷,更贴近百姓生活;2024年在“唱响北疆”的主题下,沿黄九省区的优秀民歌手依次登场,每一首歌都像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把中华大地的多彩文化、深厚民族情感,唱得淋漓尽致。

  “要是没来过内蒙古民歌大会,真不知道民歌能有这么多打开方式!”为了赶上2025年的民歌大会,来自西安的游客张元芝提前一周就到了乌海。这已经是她连续第三年为民歌大会而来。她说,每一届大会都能给她新惊喜:“有原汁原味的传统唱法,也有融入摇滚、嘻哈的新民歌,老旋律唱出了新味道。今年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创新。我天天都在盼着!”

  那些年我们听过的民歌

  “那一晚,我站在黄河岸边,裹挟着水汽的晚风拂面而来,耳畔响起内蒙古东部民歌《天上的风》。那一刻,乌海的夜色仿佛有了温度,我与这方美景悄然相融。歌声在夜空里飘荡,更在我心底久久萦绕,先前躁动的思绪,竟随着悠扬的旋律慢慢沉淀。我沉浸在歌词勾勒的意境里,也在歌声中探寻着生命的意义与智慧。”说起那些年听过的民歌,受访者朱彤陈眼神里满是热忱。

  “《天上的风》是最能触动我的一首民歌,它在民间流传了近百年。这般历经时光冲刷,全靠老百姓口传心授传承至今的作品,一定是有生命力的,藏着豁达的人生智慧。”朱彤陈一边回忆,一边轻轻哼唱。她感慨道:“真的很感动,歌词里满是对自然、生命与万物的珍视,更藏着对生命的豁达通透。沉郁的旋律、舒缓的节奏,再配上河岸的凉风,将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生命终极思考,推向了哲学的深度与人生观的高度。”此后许久,朱彤陈总会反复问自己:“人的生命有限,怎样才能活得更有意义?”她觉得,是这首民歌教会她如何与自己对话,如何与生命对话。

  “年近八旬的乌兰牧骑老队员金花与儿子金·巴特尔的合作,让我印象深刻。”说起那些听过的民歌,家住海南区的张颖对这对母子组合称赞不已。“《阿给图梁》这首民歌流传甚广。它喜中有悲、悲中有喜,表达了母亲对女儿出嫁难舍的深情。这种复杂情感被金花与儿子金·巴特尔用歌声演绎得淋漓尽致。”张颖分享道,这对母子还演唱了藏族新民歌《北京的金山上》,这首歌曲已经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传唱了60多年。金花用民族唱法演绎,清脆的嗓音带着金属的质感,直击人心;金·巴特尔则以通俗唱法诠释,略带沧桑的磁性嗓音里,满是时代的厚重感。“他们对旋律的创新改编,与歌词意境完美契合,既保留了经典的韵味,又添了几分新意。”张颖说。

  “当然,对于年轻观众来说,许多民歌的旋律或许耳熟能详,但歌词却有些陌生。可只要能感受到母子两代人歌声里那份由衷的真情与豪情,经典新民歌的力量便会在两代人之间悄然传递,传承的意义也在此刻愈发凸显。”张颖说。

  诚然如此,在记者看来,无论是传统民歌,还是创新改编的新民歌,之所以能在百姓中口口相传、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它们接地气、接人心、接现实,能在传承中突破创新,在创新中延续根脉。也正因如此,每当歌声落下时,总会激起全场沸腾。在掌声和喝彩声中,也许正藏着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快乐。

  从歌声中感受爱与快乐

  “在内蒙古民歌大会上,我听见了太多动人的声音,有科尔沁草原上流传的‘乌力格尔’,那些旋律在代代传唱中不断打磨,变得愈发朗朗上口、易于流传;有蒙古族民歌的‘绝活儿’呼麦,一人能同时唱出两个不同高度的声调,那奇妙的音色让人沉醉,这可是咱们祖国北疆的文化瑰宝;还有鄂尔多斯地区的‘漫瀚调’,其实是蒙古族民歌与汉族爬山调的融合之作,所以也被称作‘蒙汉调’……”说起民歌,歌迷刘兰眼中满是热爱。对她而言,民歌不仅是悦耳的曲调,更承载着深沉的情感与厚重的历史,那些穿越时空的旋律,正把古人的智慧与爱意,轻轻说给今人听。歌里的亲情、爱情与家国情,皆是老百姓最本真的真情流露,无关地域,不分时代。

  “我喜欢红色文化的民歌,《绣红旗》这首歌就激活了我对小说《红岩》、电影《在烈火中永生》里江雪琴(江姐)等革命烈士形象的联想,也让我萌生出向先烈致敬的情感,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郝智慧是一名外地导游,她喜欢将民歌作为每一次讲解的内容,每到一个地方,她都要将当地的民歌听一听,然后分享给游客们,让他们在民歌中体悟不一样的“旅游体验”。今年,她和朋友已经来到这里,她不仅把往届民歌大会的歌曲听了又听,还把乌海的“红色景点”与“红色文化元素”逛了又逛。

  采访中,受访者们还向记者讲述了许多与民歌相关的故事——那些听过的旋律、看过的大会、难忘的瞬间,以及藏在歌声里的触动与情怀,都在回忆中愈发清晰。

  “70后”受访者刘钊说,从《送亲歌》里,他能听见血脉相连的亲情:父女母女间的难舍难分,藏在每一句歌词里。熟悉的曲调响起时,他的思绪也跟着飘回过往。“如今我也是要当姥爷的人了,终于能深深体会到,父母面对女儿婚嫁时,那份既盼着孩子幸福,又舍不得离别,欣喜与怅然交织的复杂心绪。”他说。

  “90后”女孩宋敏则从歌声中听出了她向往的爱情的模样。“我很喜欢那首蒙古族民歌《天上的云朵》,相思的煎熬、爱而不得的遗憾,都在歌声中唱得淋漓尽致;汉族民歌《桃花红杏花白》表达的则是那种热烈坦诚的情感,怨不得人们说歌能传情,我真的从歌声中体会到了多种情感。”她说。

  在受访者们看来,每一届民歌大会,几乎都是“中华文化集锦”。不同民族的民歌风格组合在了一起,一首接一首,将观众带进了快乐之中。

  期待民歌在乌海湖畔再度唱响

  “这些天路过滨河新区,总忍不住回忆去年民歌大会开唱时的场景。”家住海勃湾区的刘乔伊,提起即将到来的2025内蒙古民歌大会,语气里满是期待。她给记者展示收藏的前两年的门票,兴奋地问:“今年你们单位还送门票吗?能不能给我预留一张?”

  “听金花老师唱《北京的金山上》,我站在台下跟着轻轻和,眼泪都差点掉下来;今年就盼着能再听到些不一样的好歌,最好能有年轻歌手改编的新民歌,既要有老调子的魂,又得有年轻人爱听的劲儿。”另一位受访者李梅笑着说,她还特意约了外地的侄女来乌海,“让孩子也感受感受咱们民歌的魅力,说不定听着听着,她也会像我一样,年年都盼着这八月的民歌之约。”

  每天傍晚,“60后”市民马成都会到乌海湖演绎广场附近散步。顺便观察一下民歌大会的主会场有没有搭建起来。“听说今年还有关牧村呢,这可是大明星,我80岁的老母亲都很喜欢她。早两天就跟老母亲说好了,关牧村表演的时候我去把老妈接来一起看。”他笑着说。

  很多市民都在像马成一样,翘首以盼期待乌海湖畔的灯光再度为“民歌之约”点亮。从2022年至今,一届届民歌大会如同黄河岸边的浪花,将传统的根脉与时代的活力融入旋律,让老百姓的心事在歌声里落地,让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融中生辉。

  当舞台灯光亮起,当第一个音符飘向夜空,这场关于声音与情怀的盛会,便不再只是旋律的传递,更是人与人的相会、心与心的共鸣,是乌海与万千热爱民歌的人,在初秋写下的又一段温暖故事。而那些藏在歌声里的真情、智慧与热爱,也将随着黄河的流水、甘 德尔山巅的清风,在传承与创新中,继续唱响属于乌海、属于北疆、属于每一个普通人的岁月长歌。(姜瑜)

编辑:朱国义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