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及“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推动下,呼和浩特市通过构建内外联动的规范办学治理体系,持续优化教育生态,受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
“现在课表全部在线公开,课间孩子真正能走出教室活动,课后服务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学生家长王女士告诉记者,“特别是‘晒课表’让教学安排变得透明,我们更放心。”
所谓“晒课表”,是呼和浩特市教育局推动教学管理透明化的重要举措。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通过呼和浩特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传周课表,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杜绝“阴阳课表”现象。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定期开展抽查并通报结果,进一步强化规范管理。
除了规范课程管理,不少学校在课间安排上做出积极改变。全市多数学校全面落实15分钟课间制度,鼓励学生走出教室、保护视力、增强体质。“课间不再是‘拖堂5分钟,匆匆上厕所’,孩子们有更多放松和活动的时间。”赛罕区某小学教师李老师表示。
课后服务同样是呼和浩特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各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开发了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如舞蹈、传统手工艺等;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后服务体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环保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同时,聚焦打造北疆特色课程体系进行探索创新,重点推进冰雪课程、雕塑艺术课程、交响乐欣赏课程、法治课程、安全教育课程、科学教育课程等,打造首府青少年美育“新三艺”品牌。
北大金秋赛罕区实验学校提出的“不带书包回家”理念受到学生欢迎。该校一名初二学生告诉记者:“现在放学后有很多兴趣课程和拓展活动,不用再把所有作业都带回家,感觉学习压力减轻了。”
在评价机制方面,一些学校也作出创新尝试。作为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呼和浩特市分校取消了月考和期中考试,创设三级“科学小院士”体系,推动育人方式转变。“不再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更多关注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该校教务处刘老师介绍。
此外,呼和浩特深化专项整治,营造清朗教育环境。呼和浩特市教育局联合网信办,对发布不实信息、炒作升学率等违规网络行为开展约谈;联合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公安等部门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膳食经费管理等开展专项检查;同时持续开展教辅材料和校服违规征订治理,构建“制度引领+常态监管+社会共治”的治理体系。
在寒暑假、节假日等关键时段,呼和浩特市教育局联合多部门持续开展常态化巡察整治,近3年累计出动检察人员5000余人次。
招生公平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今年举行的小升初阳光派位摇号中,全市共有29463名学生参与派位。该过程在市纪委监委、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及媒体代表等多方监督下进行,全面保障义务教育招生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规范管理不是限制发展,而是通过建制度、强监管、促改革,为学生全面成长创造更加健康、公平、优质的教育环境。”呼和浩特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巩固规范管理成果,推动首府教育高质量发展。” (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