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吐槽,往往藏着最真实的民生期待,也映照着基层治理的堵点难点。然而,现实中有的基层干部面对群众吐槽,要么左耳进右耳出,把逆耳言当找茬话;要么怕麻烦、图省事,用“再等等”“会研究”敷衍应付;要么回避遮掩,把问题压着捂着,生怕暴露工作短板。这种“轻吐槽、重面子”“避问题、图省事”的做法,看似维护了一时的和谐,实则让民生堵点越积越多,让群众期待变成失望,必须彻底转变。
群众的吐槽,是民生需求的“晴雨表”,更是治理短板的“显微镜”。街头巷尾的抱怨里,藏着最真实的生活难题:小区里反复吐槽的“停车难”,背后是公共空间规划的不足;村民反映“农产品卖不出”,折射出产销对接的不畅;上班族念叨“办事要跑好几趟”,暴露了政务服务的低效。这些吐槽不是无理指责,而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期待,是基层治理最鲜活的“改进指南”。若对吐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小问题会拖成大矛盾,小不满会积成大意见,不仅会拉开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更会动摇基层治理的民心根基。
善听吐槽、办好实事不是喊口号,只有弯下腰、沉下心,才能把治理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要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治理成效的根本标准,以实打实的行动回应吐槽。在听上用真心,主动走出办公室,多去菜市场、小区凉亭、田间地头“蹲点”,不打断群众的激动诉说,不回避尖锐的批评意见,哪怕是带着火气的抱怨,也要耐心听完、认真记下,让群众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在办上出实招,对收集到的吐槽分类梳理,能当场解决的绝不拖延,需要协调的尽快对接,暂时无法解决的及时说明。在改上求长效,从反复出现的吐槽里找规律、补漏洞:若是政策设计不接地气,就重新调研调整;若是工作作风漂浮,就加强监督整改,让每一次吐槽都成为治理升级的契机。
群众的吐槽声,是基层治理最好的“导航仪”。要引导基层干部从思想深处解决好“为谁治理、靠谁治理、怎样治理”的问题,真正把群众吐槽转化为治理效能。强化理念转变,通过案例教学、实地观摩等方式,让干部认识到吐槽不是“包袱”而是“财富”,主动把倾听吐槽变成工作习惯。提升服务本领,加强群众工作能力培训,教干部学会换位思考,既能听懂吐槽背后的真实需求,也能拿出管用的解决办法。健全长效机制,建立吐槽收集、办理、反馈的闭环流程,明确办理时限和责任主体,定期公示办理结果,让群众能监督、好评价。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倾听,从回避问题转向直面短板,用解决问题的实效赢得群众的认可与信赖。(江竹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