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重庆洪崖洞景区旅拍揽客风波事件以官方致歉和当地五部门联合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宣告结束。同期,某网红旅拍品牌因工作人员集体失联、拖欠员工工资等消息登上热搜。由此,旅拍行业“内卷”式竞争、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违规揽客等问题再次被广泛关注。
在一些旅游景区,旅拍消费陷阱已成行业顽疾。标价299元套餐最终消费6000元的案例并非孤例,精修图片的质量与宣传严重不符的情况比比皆是。游客们常常在按下快门前被告知:服装分等级、机位有差价、选片需加价。更令人忧心的是,低价竞争催生的服务缩水,正形成恶性循环——摄影师沦为流水线上的快门工,化妆师变成标准作业的操作员,最终呈现的只能是失去灵魂的模板化作品。
利益驱动之下,在一些地方,旅拍行业越来越显现出匪夷所思的现象,比如商业割据,诸如重庆洪崖洞摄影师驱赶自拍游客等荒诞戏码经常在不同景区上演。这种占山为王式的经营思维,与旅行摄影记录美好、分享感动的初衷背道而驰。当北京故宫被迫竖起“禁止商拍”的警示牌,当杭州西溪湿地不得不划分专门拍摄区域,反映的正是商业行为对公共空间的过度侵蚀。
监管的滞后与碎片化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该行业乱象。虽然湖北恩施女儿城的行业自律公约证明有序竞争完全可行,杭州湿地的分区管理示范也表明柔性管控能够奏效。但就整体而言,行业仍缺乏统一规范,摄影师资质审核的缺位、服务标准的模糊,让投机者有机可乘。
让一个行业规范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从业者应当明白,真正的竞争不是打价格战,而在于捕捉游客某些美好瞬间的能力。管理者要创新监管思维,在刚性管控与包容发展间寻找平衡点,比如西溪湿地那样科学分区是智慧,恩施女儿城那般制定服务标准是担当,故宫式的禁令则是必要的底线守护。消费者应保持清醒,拒绝为过度修图买单,就是在为真实的美学标准投票。
站在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回望,从洪崖洞到梅里雪山,从春熙路到千户苗寨,每个案例都在叩问同一个命题: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旅行记忆?旅拍如何重拾美好口碑?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被套路辜负的期待里,也蕴含于对真诚服务的渴求中。当快门声不再被商业焦虑所裹挟,当取景框重新对准文化本真,“带着相机去旅行”才能回归它最初的美好——不是消费主义的狂欢,而是时光与情感的珍贵存档。(王志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