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歌嘹亮合唱队的老人们开心排练 李梦娜 摄
清晨七点的人民公园,像被按下播放键——《最炫民族风》的旋律撞碎晨雾,十几位银发老人踩着鼓点摆动腰身。领舞的刘桂兰红绸衫翻飞,七十岁的身体转圈依旧灵活;身后的张海平手脚虽略显笨拙,却认真得像刚入学的孩子。这热闹的晨舞,正是如今乌兰察布城市老年生活的缩影:当“养老”不再等同于“赋闲”,银发岁月正绽放别样光彩。
“吸气要匀,胸腔打开,把对祖国的感情融进去!”青山社区老年合唱团负责人王秉文,指挥手势有力且精准。他带领团队走过数载,去年乌兰察布开放大学为合唱团捐赠了一批乐谱,让这群平均年龄68岁的歌者有了更专业的“装备”。“以前排练靠嗓子喊,现在有了音响,唱起来更有劲儿!”65岁的团员李桂兰笑着说,自从加入合唱团,她不仅改掉了打麻将的习惯,血压也稳定了不少,“每次排练完浑身舒畅,和老伙计们一起唱歌,比啥都开心。”宏伟社区活动中心里,红歌嘹亮合唱队的排练同样火热。成立三年的队伍中,70岁的卢玉华出勤率最高,“我年轻时就爱唱歌,可惜没条件系统学。现在每周三次排练,风雨无阻。”她指着排练厅墙上的合影,照片里的自己身着红色演出服,笑容灿烂,“上个月去乡下慰问演出,老乡们鼓掌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又年轻了二十岁。”70岁的张国忠正对着钢琴练习声乐技巧,作为红歌嘹亮合唱队队长,他自学声乐十年,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发音要领与练习心得,“刚开始连简谱都认不全,现在能自己扒谱子了。”他翻着泛黄的笔记本,眼里闪着自豪,“人老了脑子不能锈,每天练一小时,既活动嗓子又锻炼记忆力。”
清晨的公园、社区活动中心里,总有精神矍铄的运动身影。70岁的赵翔是社区乒乓球队主力,挥拍、扣杀行云流水,丝毫不输年轻人,一场球下来面不红气不喘,“退休前坐办公室落下的腰椎病,全靠这几年打球调理好了。”他握着球拍说道,“我是球队里年纪最大的,照样能在球台旁灵活移动、应对自如。”不远处的羽毛球场上,李国庆和老伴儿正你来我往对拉羽毛球,跳跃扣杀干脆利落,银球在空中划出轻快弧线,“以前总爱在家看电视,浑身不得劲,自从迷上羽毛球,不仅血压稳了,走路都带风。”李国庆擦汗时,脸上满是笑意。除了乒乓球、羽毛球,门球、太极、健步走也是老人们的心头好。65岁的陈芳加入瑜伽班三年,不仅多年的关节炎好了,体态也越发轻盈,“以前觉得瑜伽是年轻人的事,现在才知道,老年人练瑜伽更能修身养性,舒展身体也平静心情。”运动场上的活力身影,让老人们在挥汗中收获健康体魄,更攒下了不服老的底气。
在乌兰察布,老年生活的精彩远不止晨舞、合唱与运动。乌兰察布市老年大学开设书法、绘画、智能手机应用等课程,每次报名都格外火爆,老人们盼着在这里解锁新技能、拥抱新体验。68岁的赵建国退休后迷上摄影,每天背着相机穿梭在城市角落,用镜头捕捉生活里的闪光瞬间,“以前觉得退休就是围着家打转,现在才发现,生活里藏着好多没挖掘的乐趣。”社区里的“老年创客空间”新潮又温暖,68岁的刘淑兰在这里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还带着老姐妹们拍短视频记录生活,她笑着展示自己的抖音账号,合唱团排练片段、书法课习作、公园晨练的场景,都是生活的鲜活注脚,“孩子们总说我们赶上了好时候,在社区里就能学到新知识,还能和老伙伴一起分享,有意思极了。”老年大学的各类课程,成了老人们探索生活的窗口,舞蹈体育系的活力舞步、器乐系流淌的旋律、书画摄影系的斑斓创作,老人们在学习中找回热情,在交流中收获友谊,大家在课堂上探讨技巧,在活动中结伴同行,把“养老”实实在在过成了“享老”。
夕阳西下,青山社区的排练结束,老人们三三两两往家走,还念叨着明天的课程与活动。晚风轻拂,似能听见他们因热爱而跳动的心声——乌兰察布的这些老人,正用行动证明:年龄从不是生活的束缚,只要愿意探索,老年生活便有无限可能,终能绽放出最温暖动人的“夕阳红”。(朱旭敏 李梦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