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山子乡全景。

农作物种植情况。

养殖基地品种改良羔羊。

野生蕨菜。

福盛号村蘑菇产业园。

沙地综合治理基地。

红山子乡益农服务综合产业园。

中草药种植基地。

龙口漂流旅游区。
山水有灵、草木有韵、群峰环峙,蜿蜒的西拉沐沦河长流不息,孕育了生机盎然的沃土,一个小镇依山而建、应势而生。站在新起点上,这个美丽富饶、幸福和谐的小镇正踩着振奋人心的时代鼓点,向着美好未来加速前行。
红山子乡,位于克什克腾旗西南部,143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草原与耕地交织成一幅壮美的画卷。15.79万亩耕地孕育丰收的希望,65.25万亩草原铺展无边的绿意,124.9万亩林地守护生态屏障。这里是自然的馈赠,更是农牧民世代耕耘的家园,全乡辖6个行政村、53个村民组,承载着近万名户籍乡亲的乡愁,5000余名常住人口在此扎根。淳朴的笑容、忙碌的身影,诠释着红山子乡的活力与温情;大局子、桦木沟两处国营林场守护着绿水青山;龙口、金沐沦等6座水电站点亮发展脉搏。生态与能源在这里和谐共生,精心打造的“一带两园四基地”产业发展布局正谱写着乡村振兴崭新篇章……
【一带·融合发展】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上,红山子乡正谱写着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的精彩乐章,每一步都踏得坚实而充满活力。稳农业,根基牢筑。乡党委、政府立足资源禀赋,谋篇布局保粮安、强特色、促融合,将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1万亩以上,为粮食安全和产业兴旺奠定了坚实基础;各品类天然优质绿色山野菜经过精心培育与标准化生产,接续取得SC认证,不仅有效提升了产品价值,而且赢得了广阔市场的信赖;150万棒食用菌茁壮成长,一把把“致富伞”撑起了农户增收的新希望;双万亩燕麦田和中草药种植基地如两条绿色的产业长龙,深深扎根于乡间沃土,不仅铺就了通向富裕的坚实产业路,更构建起抵御风险、保障收益的多元化农业屏障。优牧业,提质增效。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广少养精养优养,推动畜牧产业走向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发展之路。建设占地300亩的益农服务综合产业园1处,集改良防疫、饲草加工等功能于一体,做实人畜分离;科学布局建设覆盖全乡的肉牛固定改良站点6处,专业技术人员常驻服务,肉牛、肉羊良种改良率稳步提升,品种结构持续优化,为产出更加优质、更加安全的畜产品提供了强大种源支撑,显著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兴文旅,赋能添彩。探索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发展新模式,构建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格局,一条黑桦线百里画廊串联南北,将红色教育、农事体验、科普研学完美融合,绘就“山里红”研学动人画卷,其中南部体验游,策马奔腾于山水之间,“马踏水花”的激情四射点燃游客心中的豪情与热血;中部度假游,投身于清澈湍急的龙口溪流,在清凉刺激的漂流中尽享大自然的秀美风光;北部近郊游,“巴塔”林宿掩映在葱郁林间,那份独有的静谧诗意,成为疲惫心灵栖息的理想港湾。文旅融合的蓬勃兴起,不仅激活了红山子乡沉睡的生态与文化资源,更成为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提升乡村整体活力的金色引擎。
【两园·产业腾飞】
益农服务综合产业园是红山子乡党委、政府依托天太永村广袤的土地资源禀赋与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精心规划打造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园区集燕麦种子分拣车间(配备先进筛选设备,保障种子纯度和质量)、应急草料库(有效应对极端天气,保障牲畜饲草稳定供应)、人畜分离小区(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公共卫生水平)、改良服务中心(提供专业配种、防疫技术服务)等于一体,持续助力人居环境改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如何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农户入股经营、增收致富?乡党委、政府立足实际、锐意创新,成功推出了“试验示范+合作社+基地+农户”联农带农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周边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园区或合作社,同时签订燕麦种子订单和燕麦采购订单,带动周边村民发展“订单农业”,使百余户村民实现户均年增收6000余元,200多个就业岗位在家门口铺就致富路,村集体收益持续注入,让每一份耕耘都结出共赢的果实。
福盛号村蘑菇产业园,作为全旗首个高标准二级菌种实验示范基地,构建了从菌种研发、菌棒生产到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的完整产业链条,150万菌棒如同大地孕育的珍宝,年产210万斤优质食用菌,创造约840万元的产值,绽放出现代农业的璀璨光芒。乡党委、政府全力打造食用菌产业升级样板,现代化菌
棚鳞次栉比,智能化培育室精准控温,标准化烤干车间高效运转,配合万吨级保鲜库与实验示范基地,形成全流程闭环产业链。园区持续实施巩固提升项目,引进先进加工设备,让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这里,不仅是产业高地,更是富民沃土。乡党委、政府创新推行“党组织+企业+农户”模式,依托福盛号村蘑菇产业园,打造庭院经济食用菌种植示范项目。村集体联合园区为脱贫户、监测户无偿搭建大棚、投放菌棒,让农家院落变身“致富车间”。园区免费提供菌棒、技术指导,并保价回收,通过企业带农户、能人带散户,让村民零风险起步、稳增收致富。如今,百余名乡亲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人均年增收超6000元。一朵朵菌菇托起致富梦想,一条条产业链串联美好生活,从园区到庭院,从示范到推广,红山子乡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与庭院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四基地·多元共赢】
走进特色农畜产品产出基地,山野菜的清香飘散四方。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红山子乡党委、政府以“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改革为引擎,汇聚资源、人力与资金,精心打造特色农畜产品产出基地。依托克什克腾旗鑫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组织优势,将山野菜、农副产品、土特产的收购、加工、销售等业务集为一体,实现特色农产品统购统销,一举打破了以往分散经营、各自为战的局面。通过不断完善加工产业链,合作社实现年加工、销售山野菜等产品260余吨,年产值500余万元,带动周边近千人就业,人均增收4000余元,让特色产品真正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此外,红山子乡始终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借助牧业社会化服务的专业优势,筹建改良实训中心,为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通过“少养精养、舍饲圈养”的绿色养殖模式,构建出良种繁育、舍饲育肥、集中销售的全产业链牧业发展格局,优质饲草料与科学养殖技术让牲畜品质显著提升,饲养成本持续降低,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在中草药种植基地,麻黄、赤芍等药材在仿野生环境中茁壮成长。红山子乡党委、政府结合独特的气候、土壤等地域条件,积极规划并扎实推进中草药产业发展,科学划定核心种植区,优化空间布局,推行“一村一品”发展模式,重点培育具有地域标识的麻黄、肉苁蓉、红景天、赤芍等特色品种。通过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集中连片的规模经营,实现中草药种植面积1.2万余亩,形成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带。与此同时,严格遵循种植与保护并重的生态原则,推广仿野生种植技术,有效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维护了生态平衡。此外,建立药材溯源体系,实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监管,有力确保产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中草药种植基地的打造,是传统农业向特色产业转型的成功典范,更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鲜活例证,为乡村绿色发展开辟了新路子。
在沙地综合治理基地现场,四条穿沙公路如同银色哈达般延伸,牢牢锁住流动的沙丘。这里,正是红山子乡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打响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面对黄沙的挑战,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科学治理原则,采用系统性的“工程固沙(如草方格、沙障锁边)+灌木造林(选用小叶锦鸡、杨柴、沙棘等乡土耐旱品种)+人工种草(恢复原生草被)”综合治理模式,多管齐下,让昔日荒芜的流动沙丘重披绿装,处处焕发出勃勃生机。此外,通过“以路治沙”,科学规划路网走向,构建起“路定沙阻、路进沙退”的可持续治理格局,既解决了治沙物料和后期管护等运输难题,更实实在在地打通了连接市场、产业发展的致富通道。通过“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创新机制,让艰巨的治沙工程成为惠及百姓的富民工程,实现生态生计双赢。
在稳固的防护林网下,林药间作(种植耐沙药材)、林果飘香(发展经济林果)、林蚕吐丝(利用沙区灌木资源发展特色养殖),多元林下经济让生态效益源源不断转化为经济效益。看!沙退绿进的壮美画卷正在展开,连绵的新绿取代了无边的黄沙;听!生态富民的欢歌正在唱响,欢欣的笑语驱散了大漠的寂寥。红山子乡的广大干部群众,正在用他们勤劳的智慧和汗水,在广袤沙地上书写着“绿色生金、沙地生财”的传奇,这是新时代的治沙答卷,更是红山子乡的绿色担当。
文化旅游集散基地正演绎着新的精彩。红山子乡正以山河为幕、以文化为笔,书写一场“诗与远方”的壮美邂逅。借助西拉沐沦旅游区辐射带动优势,红山子乡紧扣自身独特资源,建设集游客中心、商业服务点、智慧景区系统等于一体的“马踏水花”景区,规划占地面积约2000亩,总投资1000余万元,重点打造户外体验、生态观光等多元旅游业态。通过创新“党建引领+集体入股+公司运营+群众参与”发展模式,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野骑扬尘、镜头定格……昔日村民自发经营项目,如今在统一规划下提档升级,智慧导流精准链接客源,品牌运营重塑产业价值。60户家庭、150位乡亲踏上旅游致富路,户均年增收超3万元,这是红山子乡对富民增收最铿锵的回答。当实景演出点亮星空,当越野赛道穿越花海,“景区带村、产业富民”的新发展模式已然成型,文旅融合的春风,正让这片山水焕发生机,演绎着生态与人文交织的振兴传奇。
红山子乡,一座生态与产业共荣的北疆样板!这里,有乡党委、政府的挺膺担当,有农牧民的不懈奋斗,更有绿水青山馈赠的无限可能。未来,这片土地将继续以绿色为底、以创新为笔,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李景岩 刘雅茹)